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佛说四十二章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佛说四十二章经,这是本经的题目,共有七个字,它的立题,可以分为“通名”、“别名”也可以用“人”、“法”两种意义来解释。
一、通名和别名:什么叫做通名?譬如说“经”字,就是个通名,佛说四十二章经固然称为“经”其他的,好象我们平常念的金刚经、药师经或是法华经、华严经,所有的佛经都称为“经”所以“经”是通名,就好象我们称呼人家蔡先生、王先生、张先生、李先生,先生是个通称,而张、王、李、赵,是个别的姓,佛说四十二章是这部经个别的名称,属于别名。
二、人法立题:我过去曾经介绍过,所有的佛经有七种立题的方式,佛说四十二章经在这七种当中,属于“人法立题”什么叫做人法立题呢?“佛”是人做的,属于“人”;“四十二章经”是佛法,称为“法”所以这部经的题目,是由“人”与“法”联合组成的一个名称。
以下,我再把这经题的七个字,分为“佛”、“说”、“四十二章”、“经”四节加以说明。
一、佛:佛字的发音是印度音,是简单的称呼,把它说完全了,应该称为佛陀(buddha),它是音译到中国来的,意思是“觉者”
中国文字的造字结构,有所谓六书,就是由六种方法来造成文字。“佛”这个字,是“人”和“弗”两个字组合的,在六书当中,称为形声字;人是个形体,弗是声音,佛字的声音,依弗字而发音的,所以是个形声字。但这个字,也可以说是个会意的字,弗是“不”的意思“佛”不是人,这话怎么说呢?固然佛是人做成的,但他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庸人,他是一位对宇宙人生一切的事理、所有的真理都已经大彻大悟的大圣人,因此称为“觉者” 谈到“觉”可以从三方面来说明:
从文字的意义说明:觉是觉察和觉悟的意思。所谓觉察,就是面对一切烦恼的时候,能够随缘省察,不为它所困惑。在佛学上有两个专有名词:烦恼障和所知障。障,就是障碍,我们人生最大的障碍,就是“烦恼”和“所知”这两种。我曾经介绍过,人生最大的烦恼是贪、 、痴、慢、疑。对于好吃的、好穿的、金银财宝等,都是我们贪求的对象;假如人家说一句好听的话,或者赞叹我们,我们就会得意忘形;要是人家发我们的脾气,让我们难堪,我们就生气了,感觉到很烦,这就是 心;乃至于痴、慢、疑等等,都是使我们内心感到烦燥,非常苦恼的。
但是,做了菩萨,或者成了佛的话,就不会为烦恼所包围,所困惑了。一个真正大觉大悟的人,他能够觉察到所有的烦恼,而且能够突破这个障碍,不为烦恼所困扰,能够随缘地面对各种烦恼,任运而行。
佛法中有两句成语:“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是说当烦恼来了,贪心起了、发脾气了,这个念头生起来没有关系,只怕的是生起来以后不知道。如果念头生起来的时候,马上有所警觉──哦!我们不要贪心!我们不能发脾气!我们不能生那些无明!你有这一种觉悟的功夫,就可以慢慢地走上“觉者”这个大道,这就是脱离了烦恼障。
再说觉悟:觉悟就是突破所知障。什么是所知?知,是种知识、智慧,但是,知识有了毛病,就成为愚痴了。愚痴,即是所知障。有个名词叫做“世智辩聪”那是一种小聪明,属于世间的知识,譬如说:由于存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对于世间某种学说,或者一般的邪教,或是不能正信佛教的道理,认为别人家讲得比较好,而否定了佛教的一切,也就是把你对于佛教的正知正见障碍了,使你不相信,这就是种所知障。假如我们对于所知道的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知识,能够有正确的判断与抉择,而不会去颠倒执着,才能够突破所知障,这样你就觉悟了!因此,当你真正成了佛,既能够觉察,也能够觉悟。
我这样讲,只是很浅显地从字义方面来说明“觉”
从圣位的层次说明:分为自觉、觉他、觉满三种。
自觉:什么叫做自觉?自觉的意思,是自己觉悟了。世间的人,包括你、我、他在内,都是凡夫,都是痴迷不觉的。外道(其他的宗教)所认为的觉悟,是一种觉得不正当的邪觉。自觉,是对佛教的小乘──声闻和缘觉来讲的,他们已经觉悟了,称为自觉。
觉他:佛教行者不单单是要自己觉悟,进一步要使得一切的众生都觉悟,所以希望能够觉他,这是菩萨的风范。菩萨发心,自己没有得度先度人,这跟二乘人的自觉完全不一样了,觉他,是菩萨的精神。
觉满:就是觉行圆满了,不但是自己觉悟,也要使其他的一切众生都能觉悟,而且觉悟得圆满,这不是菩萨的境界,而是大觉的佛陀了。
从功行的区别说明:可以分为本觉、始觉和究竟觉三点来解释。
本觉:佛教里面常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只要有“心”的,不论是佛或是众生,这三个都是一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每一个人都有佛性──成佛的可能性,所以,从这个观点来说,叫做本觉。
本来觉悟,为什么不觉呢?就是因为所有的物欲把我们的真心障蔽了,好象一面光明的镜子,被尘埃所遮蔽,失去了它的光彩。虽然现在它的光明没有现出来,但是镜子本身的光明还是具备的,所以,从这个观点说,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成佛的本觉,现在虽然不觉,但本性原来是觉的。
始觉:始是开始,我们本来是糊里糊涂,不知不觉的,好象做梦一样,突然间,这个梦醒了,和觉悟的悟差不多,悟就是醒了。哦!“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这是突然的觉悟,称为开始觉悟,是始觉。陶渊明在归去来辞文中,有一句“觉今是而昨非”那是他突然觉悟了,认为过去都是不对的,了解到今天对了,就是开始觉悟了。又譬如说在座诸位,过去没有听过佛法,突然地来听了一次,说到不可以杀生,本来认为怎么不可以杀生呢?上帝就是造这许多的动物给我们吃的,但是听到佛教说不行!我们要有慈悲心,要行“同体大悲”纵然是蚂蚁蚊虫,也有它的生命,我们都应当尊重它们的生命。这个时候,你突然听了这一句话,觉悟了以前的观念是错误的,从今天开始,不会再去杀生,于是慢慢地培养出慈悲心,这叫始觉。
究竟觉:究竟觉就是成佛啦!对世间的一切事、一切道理,没有一样不觉悟,而且是究竟圆满的觉悟,不论是本觉、始觉、究竟觉,三觉都圆满了。
佛是觉者,但是,我们必须了解,这里佛指的是谁呢?就是我们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
二、说:说,就是讲话,但是根据佛经的解释,说是“悦”的意思,悦,就是喜欢,你们假使念过儒家的论语,一开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古本书上,悦写为“说”所以,说不是说话的“说”而是“悦”孔子认为我们常常修学,不是很快乐的吗?大家来听讲经,把所有的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去,这也是快乐的嘛!
释迦牟尼佛观察众生受教化的根机已经成熟了,讲这部经的时候,是怀了一种欢喜心、大悲心,畅所欲言,滔滔不绝地从他的大悲心里面,自然而然地把佛法流露出来,真是无比的欢喜,所以“说”是“悦”的意思。
三、四十二章:四十二是数字。章,是条与段的意思。有句成语叫“约法三章”例如说:我跟你约法三章,就是我和你订的条件有三条,所以章就是指条。那末,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条,简单地说,就是四十二段,这是指本经的体裁和内容。
本经是释迦牟尼佛自动讲的,正象论语中都是“子曰”──孔子说,本经中常常提到“佛言”、“佛言”释迦牟尼佛讲,不论是佛弟子请问他,或者是外道发问,他所答覆、所宣扬的道理,分为四十二个章段。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不说四十或四十三?这是有含义的:从修行到成佛的历程,有四十二个圣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四十二个位次,所以,分为四十二章,隐隐当中象征了成佛的四十二个阶段。
四、经:简单地说,是一种圣典,中国传统的说法,有所谓“圣经贤传”的区别:圣人的着述称为“经”贤人的立言叫做“传”你们假使念古文,有左传、谷梁传、公羊传,还有儒家的[五经]、[四书],都是圣人的着述,这是中国对经的定义,但是,我们现在讲的“经”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说法就不一样了。
梵语经叫“修多罗”、“修妒路”、“素怛缆”直译为中文叫做“线”有贯穿的意思,意译为“经”说完整点,应该称为“契经”契,是契合的意思,具有契理和契机两种含义。什么叫契理?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佛法,与十方三世诸佛,所讲的是一样的。不可能说释迦牟尼佛说生老病死是痛苦的;而阿 陀佛说生老病死是快乐的;药师佛却说是半快乐半痛苦的,绝对不会那样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纵然是“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的四谛,不可以改变的,因此,契理指佛经的道理,是永远契合于真理,不会改变的。
契机,机就是根机。所有的众生,他们的爱好、个性、所能够接受的程度(智力),虽然千差万别,但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道理,每个众生都能够接受,正如经中说的:“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的这句话,大学教授听得懂,幼稚园的学生也听得懂;人听得懂,畜牲也听得懂;天人也听得懂,所有的一切众生都听得懂,所以适合大家的根机。
关于经的定义,在各种经论里面,都有很多解说,以杂心论来说,对经的定义有五种的说明:
出生:你假如去研究、读诵,佛经里面就可以出现许多善法,教我们走上好的路,不会去为非作歹,造作种种的坏事。
涌泉:佛经里面含藏了无尽的法味,好象滔滔不绝的泉水一样。
显示:佛经所显示的真理,都是开示我们断烦恼证菩提,可以得到大解脱的。
绳墨:你们看到木匠,他有一个墨斗,有一条线,里面有墨汁,要锯木头的时候,这么一拉一弹的,才能够锯直,那就叫做绳墨。一个人要是不依据规矩,就不能成为方圆了。我们学佛、研究佛法,才能够辨别邪正、了解因果的道理,而不会胡作非为,这是绳墨的意思。
结 : ,指花 ,我们常常在路上看到卖茉莉花,都是用线把一朵朵的花贯穿起来,成为一串一串的;佛法的真理,就好象花一样,经过佛说了出来,把它连贯起来,才不会遗失,所以称为结。
经论中,对于“经”字的阐释,还有很多很多,我再引数种给大家作为参考:
镜:有的地方,说“经”好象镜子一样,我们想要知道脸上肮脏不肮脏、好看不好看,一照镜就清楚了。佛经就象一面镜子,我们每天从早到晚的所作所为,对或是不对,到了晚上,能念一卷普门品,普门品中说:假如我们有贪欲心、有 恚心,或者有什么愚痴,应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这时候,镜子照到了,我们就跟着去做。所以,佛经,你能够常常去念、去诵,加以研究,就好象拿着一面镜子在照,才知道那件事做得对,那一个动作做得不对,必须纠正的。
所以经中说,镜是“佛来佛现;魔来魔现”你是个佛来照镜子,里面就现出佛;你是魔鬼来照,就是魔鬼。总之,镜子的作用,就是无论你是什么样子,它都会照出你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要常常念经,把它当一面镜子来照。
径:径,就是路径,一条路,由凡夫到成佛的光明大道。你如果只要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永远做一个愚痴的凡夫,那就不谈;你假使希望成圣成贤,做一个人上人,要学佛,要成佛的话,那你就要走上这一条光明的大道。你要走上这条光明的大道,佛经就是指南针,就是光明大道。因此,我们常常念经,才不会走上斜路、羊肠小道上去,才不会碰到危险。
门:你们到隐秀寺来,要从大门进入。我们要成佛,一定要经过这个门。从这个门进来,要研究佛经呀!我们要度众生,就必须研究佛法,用真理去度化众生,从这个门出去呀!所以,佛经是个大门,是成佛度众生的法门。
正:就是正大光明,至正无邪,不偏不倚。你们看看中正学院的院长,最近作了一首歌,就是解释什么是中?什么是正?我们学佛、研究佛法,是最中最正的法宝。我们面对一切的外境,一切不好的习气、烦恼,都能够因佛经而解除,而能够解脱。
常:常就是恒常,永远不会改变,所谓“亘古今而不变”无论过去、现在、或者未来,永远不会更易的,这种道理,才称得上是真理。
法:就是法则,给我们作为模范的,好象一条轨道,永远也不会差一丝一毫的。
以上几个定义,是指佛经特有的含意,我特别提出来,让大家有个概念,才不会跟儒家所通称的经混为一谈。
介绍译者
后汉 迦叶摩腾 竺法兰 同译 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是翻译佛说四十二章经的两位大师的德号。佛经,原本都是用印度的梵文写成的,把它请到中国来,我们根本看不懂,所以必须经过翻译的人,翻成中文,我们才懂得它的内容,因此,在未讲经文以前,首先介绍本经的两位译者。现在,我分为三节来说明:
一、后汉:是中国一个朝代的名称,又称为东汉。谈到中国,可以说是个文化古国,历史实在太悠久了,俗语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中国的历史,已经将近五千年了,我们如果要讲它,也不知道该从什么时候说起哩!
中国的历史,在上古时代,有所谓三皇五帝,三皇,一般说是天皇、地皇和人皇(也有说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以至于春秋战国;战国时代,有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七国,称为“战国七雄”七雄之间互相征伐,各霸一方,其中以秦国的势力最大,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先后并吞了六国,统一中国,成为秦朝的第一个皇帝,他的意愿,是希望子子孙孙能够把江山世世代代相传下去,永远保持住皇帝的宝座,哪里知道,世间是无常的,他虽然做了始皇──第一代帝王,可是到了二世皇帝,秦朝就灭亡了。
那是因为秦始皇的政策太暴虐,不能得到人心,引起天下大乱,各路英雄好汉纷纷起兵反抗政府,你攻我伐,纷争到最后,剩下两股力量──汉王刘邦和楚国的后代项羽,两人势不两立,后来,汉王刘邦又把项羽消灭了,重新统一中国,建立汉... -->>
佛说四十二章经,这是本经的题目,共有七个字,它的立题,可以分为“通名”、“别名”也可以用“人”、“法”两种意义来解释。
一、通名和别名:什么叫做通名?譬如说“经”字,就是个通名,佛说四十二章经固然称为“经”其他的,好象我们平常念的金刚经、药师经或是法华经、华严经,所有的佛经都称为“经”所以“经”是通名,就好象我们称呼人家蔡先生、王先生、张先生、李先生,先生是个通称,而张、王、李、赵,是个别的姓,佛说四十二章是这部经个别的名称,属于别名。
二、人法立题:我过去曾经介绍过,所有的佛经有七种立题的方式,佛说四十二章经在这七种当中,属于“人法立题”什么叫做人法立题呢?“佛”是人做的,属于“人”;“四十二章经”是佛法,称为“法”所以这部经的题目,是由“人”与“法”联合组成的一个名称。
以下,我再把这经题的七个字,分为“佛”、“说”、“四十二章”、“经”四节加以说明。
一、佛:佛字的发音是印度音,是简单的称呼,把它说完全了,应该称为佛陀(buddha),它是音译到中国来的,意思是“觉者”
中国文字的造字结构,有所谓六书,就是由六种方法来造成文字。“佛”这个字,是“人”和“弗”两个字组合的,在六书当中,称为形声字;人是个形体,弗是声音,佛字的声音,依弗字而发音的,所以是个形声字。但这个字,也可以说是个会意的字,弗是“不”的意思“佛”不是人,这话怎么说呢?固然佛是人做成的,但他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庸人,他是一位对宇宙人生一切的事理、所有的真理都已经大彻大悟的大圣人,因此称为“觉者” 谈到“觉”可以从三方面来说明:
从文字的意义说明:觉是觉察和觉悟的意思。所谓觉察,就是面对一切烦恼的时候,能够随缘省察,不为它所困惑。在佛学上有两个专有名词:烦恼障和所知障。障,就是障碍,我们人生最大的障碍,就是“烦恼”和“所知”这两种。我曾经介绍过,人生最大的烦恼是贪、 、痴、慢、疑。对于好吃的、好穿的、金银财宝等,都是我们贪求的对象;假如人家说一句好听的话,或者赞叹我们,我们就会得意忘形;要是人家发我们的脾气,让我们难堪,我们就生气了,感觉到很烦,这就是 心;乃至于痴、慢、疑等等,都是使我们内心感到烦燥,非常苦恼的。
但是,做了菩萨,或者成了佛的话,就不会为烦恼所包围,所困惑了。一个真正大觉大悟的人,他能够觉察到所有的烦恼,而且能够突破这个障碍,不为烦恼所困扰,能够随缘地面对各种烦恼,任运而行。
佛法中有两句成语:“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是说当烦恼来了,贪心起了、发脾气了,这个念头生起来没有关系,只怕的是生起来以后不知道。如果念头生起来的时候,马上有所警觉──哦!我们不要贪心!我们不能发脾气!我们不能生那些无明!你有这一种觉悟的功夫,就可以慢慢地走上“觉者”这个大道,这就是脱离了烦恼障。
再说觉悟:觉悟就是突破所知障。什么是所知?知,是种知识、智慧,但是,知识有了毛病,就成为愚痴了。愚痴,即是所知障。有个名词叫做“世智辩聪”那是一种小聪明,属于世间的知识,譬如说:由于存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对于世间某种学说,或者一般的邪教,或是不能正信佛教的道理,认为别人家讲得比较好,而否定了佛教的一切,也就是把你对于佛教的正知正见障碍了,使你不相信,这就是种所知障。假如我们对于所知道的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知识,能够有正确的判断与抉择,而不会去颠倒执着,才能够突破所知障,这样你就觉悟了!因此,当你真正成了佛,既能够觉察,也能够觉悟。
我这样讲,只是很浅显地从字义方面来说明“觉”
从圣位的层次说明:分为自觉、觉他、觉满三种。
自觉:什么叫做自觉?自觉的意思,是自己觉悟了。世间的人,包括你、我、他在内,都是凡夫,都是痴迷不觉的。外道(其他的宗教)所认为的觉悟,是一种觉得不正当的邪觉。自觉,是对佛教的小乘──声闻和缘觉来讲的,他们已经觉悟了,称为自觉。
觉他:佛教行者不单单是要自己觉悟,进一步要使得一切的众生都觉悟,所以希望能够觉他,这是菩萨的风范。菩萨发心,自己没有得度先度人,这跟二乘人的自觉完全不一样了,觉他,是菩萨的精神。
觉满:就是觉行圆满了,不但是自己觉悟,也要使其他的一切众生都能觉悟,而且觉悟得圆满,这不是菩萨的境界,而是大觉的佛陀了。
从功行的区别说明:可以分为本觉、始觉和究竟觉三点来解释。
本觉:佛教里面常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只要有“心”的,不论是佛或是众生,这三个都是一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每一个人都有佛性──成佛的可能性,所以,从这个观点来说,叫做本觉。
本来觉悟,为什么不觉呢?就是因为所有的物欲把我们的真心障蔽了,好象一面光明的镜子,被尘埃所遮蔽,失去了它的光彩。虽然现在它的光明没有现出来,但是镜子本身的光明还是具备的,所以,从这个观点说,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成佛的本觉,现在虽然不觉,但本性原来是觉的。
始觉:始是开始,我们本来是糊里糊涂,不知不觉的,好象做梦一样,突然间,这个梦醒了,和觉悟的悟差不多,悟就是醒了。哦!“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这是突然的觉悟,称为开始觉悟,是始觉。陶渊明在归去来辞文中,有一句“觉今是而昨非”那是他突然觉悟了,认为过去都是不对的,了解到今天对了,就是开始觉悟了。又譬如说在座诸位,过去没有听过佛法,突然地来听了一次,说到不可以杀生,本来认为怎么不可以杀生呢?上帝就是造这许多的动物给我们吃的,但是听到佛教说不行!我们要有慈悲心,要行“同体大悲”纵然是蚂蚁蚊虫,也有它的生命,我们都应当尊重它们的生命。这个时候,你突然听了这一句话,觉悟了以前的观念是错误的,从今天开始,不会再去杀生,于是慢慢地培养出慈悲心,这叫始觉。
究竟觉:究竟觉就是成佛啦!对世间的一切事、一切道理,没有一样不觉悟,而且是究竟圆满的觉悟,不论是本觉、始觉、究竟觉,三觉都圆满了。
佛是觉者,但是,我们必须了解,这里佛指的是谁呢?就是我们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
二、说:说,就是讲话,但是根据佛经的解释,说是“悦”的意思,悦,就是喜欢,你们假使念过儒家的论语,一开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古本书上,悦写为“说”所以,说不是说话的“说”而是“悦”孔子认为我们常常修学,不是很快乐的吗?大家来听讲经,把所有的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去,这也是快乐的嘛!
释迦牟尼佛观察众生受教化的根机已经成熟了,讲这部经的时候,是怀了一种欢喜心、大悲心,畅所欲言,滔滔不绝地从他的大悲心里面,自然而然地把佛法流露出来,真是无比的欢喜,所以“说”是“悦”的意思。
三、四十二章:四十二是数字。章,是条与段的意思。有句成语叫“约法三章”例如说:我跟你约法三章,就是我和你订的条件有三条,所以章就是指条。那末,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条,简单地说,就是四十二段,这是指本经的体裁和内容。
本经是释迦牟尼佛自动讲的,正象论语中都是“子曰”──孔子说,本经中常常提到“佛言”、“佛言”释迦牟尼佛讲,不论是佛弟子请问他,或者是外道发问,他所答覆、所宣扬的道理,分为四十二个章段。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不说四十或四十三?这是有含义的:从修行到成佛的历程,有四十二个圣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四十二个位次,所以,分为四十二章,隐隐当中象征了成佛的四十二个阶段。
四、经:简单地说,是一种圣典,中国传统的说法,有所谓“圣经贤传”的区别:圣人的着述称为“经”贤人的立言叫做“传”你们假使念古文,有左传、谷梁传、公羊传,还有儒家的[五经]、[四书],都是圣人的着述,这是中国对经的定义,但是,我们现在讲的“经”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说法就不一样了。
梵语经叫“修多罗”、“修妒路”、“素怛缆”直译为中文叫做“线”有贯穿的意思,意译为“经”说完整点,应该称为“契经”契,是契合的意思,具有契理和契机两种含义。什么叫契理?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佛法,与十方三世诸佛,所讲的是一样的。不可能说释迦牟尼佛说生老病死是痛苦的;而阿 陀佛说生老病死是快乐的;药师佛却说是半快乐半痛苦的,绝对不会那样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纵然是“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的四谛,不可以改变的,因此,契理指佛经的道理,是永远契合于真理,不会改变的。
契机,机就是根机。所有的众生,他们的爱好、个性、所能够接受的程度(智力),虽然千差万别,但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道理,每个众生都能够接受,正如经中说的:“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的这句话,大学教授听得懂,幼稚园的学生也听得懂;人听得懂,畜牲也听得懂;天人也听得懂,所有的一切众生都听得懂,所以适合大家的根机。
关于经的定义,在各种经论里面,都有很多解说,以杂心论来说,对经的定义有五种的说明:
出生:你假如去研究、读诵,佛经里面就可以出现许多善法,教我们走上好的路,不会去为非作歹,造作种种的坏事。
涌泉:佛经里面含藏了无尽的法味,好象滔滔不绝的泉水一样。
显示:佛经所显示的真理,都是开示我们断烦恼证菩提,可以得到大解脱的。
绳墨:你们看到木匠,他有一个墨斗,有一条线,里面有墨汁,要锯木头的时候,这么一拉一弹的,才能够锯直,那就叫做绳墨。一个人要是不依据规矩,就不能成为方圆了。我们学佛、研究佛法,才能够辨别邪正、了解因果的道理,而不会胡作非为,这是绳墨的意思。
结 : ,指花 ,我们常常在路上看到卖茉莉花,都是用线把一朵朵的花贯穿起来,成为一串一串的;佛法的真理,就好象花一样,经过佛说了出来,把它连贯起来,才不会遗失,所以称为结。
经论中,对于“经”字的阐释,还有很多很多,我再引数种给大家作为参考:
镜:有的地方,说“经”好象镜子一样,我们想要知道脸上肮脏不肮脏、好看不好看,一照镜就清楚了。佛经就象一面镜子,我们每天从早到晚的所作所为,对或是不对,到了晚上,能念一卷普门品,普门品中说:假如我们有贪欲心、有 恚心,或者有什么愚痴,应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这时候,镜子照到了,我们就跟着去做。所以,佛经,你能够常常去念、去诵,加以研究,就好象拿着一面镜子在照,才知道那件事做得对,那一个动作做得不对,必须纠正的。
所以经中说,镜是“佛来佛现;魔来魔现”你是个佛来照镜子,里面就现出佛;你是魔鬼来照,就是魔鬼。总之,镜子的作用,就是无论你是什么样子,它都会照出你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要常常念经,把它当一面镜子来照。
径:径,就是路径,一条路,由凡夫到成佛的光明大道。你如果只要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永远做一个愚痴的凡夫,那就不谈;你假使希望成圣成贤,做一个人上人,要学佛,要成佛的话,那你就要走上这一条光明的大道。你要走上这条光明的大道,佛经就是指南针,就是光明大道。因此,我们常常念经,才不会走上斜路、羊肠小道上去,才不会碰到危险。
门:你们到隐秀寺来,要从大门进入。我们要成佛,一定要经过这个门。从这个门进来,要研究佛经呀!我们要度众生,就必须研究佛法,用真理去度化众生,从这个门出去呀!所以,佛经是个大门,是成佛度众生的法门。
正:就是正大光明,至正无邪,不偏不倚。你们看看中正学院的院长,最近作了一首歌,就是解释什么是中?什么是正?我们学佛、研究佛法,是最中最正的法宝。我们面对一切的外境,一切不好的习气、烦恼,都能够因佛经而解除,而能够解脱。
常:常就是恒常,永远不会改变,所谓“亘古今而不变”无论过去、现在、或者未来,永远不会更易的,这种道理,才称得上是真理。
法:就是法则,给我们作为模范的,好象一条轨道,永远也不会差一丝一毫的。
以上几个定义,是指佛经特有的含意,我特别提出来,让大家有个概念,才不会跟儒家所通称的经混为一谈。
介绍译者
后汉 迦叶摩腾 竺法兰 同译 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是翻译佛说四十二章经的两位大师的德号。佛经,原本都是用印度的梵文写成的,把它请到中国来,我们根本看不懂,所以必须经过翻译的人,翻成中文,我们才懂得它的内容,因此,在未讲经文以前,首先介绍本经的两位译者。现在,我分为三节来说明:
一、后汉:是中国一个朝代的名称,又称为东汉。谈到中国,可以说是个文化古国,历史实在太悠久了,俗语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中国的历史,已经将近五千年了,我们如果要讲它,也不知道该从什么时候说起哩!
中国的历史,在上古时代,有所谓三皇五帝,三皇,一般说是天皇、地皇和人皇(也有说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以至于春秋战国;战国时代,有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七国,称为“战国七雄”七雄之间互相征伐,各霸一方,其中以秦国的势力最大,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先后并吞了六国,统一中国,成为秦朝的第一个皇帝,他的意愿,是希望子子孙孙能够把江山世世代代相传下去,永远保持住皇帝的宝座,哪里知道,世间是无常的,他虽然做了始皇──第一代帝王,可是到了二世皇帝,秦朝就灭亡了。
那是因为秦始皇的政策太暴虐,不能得到人心,引起天下大乱,各路英雄好汉纷纷起兵反抗政府,你攻我伐,纷争到最后,剩下两股力量──汉王刘邦和楚国的后代项羽,两人势不两立,后来,汉王刘邦又把项羽消灭了,重新统一中国,建立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