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关东粮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十六章

    义和顺开业“噼呖叭啦”地响起了鞭炮声,这响声振动了辘轳把街,也传遍四平街站内。这颗升起的新星很小,很不起眼,此时没有多少的人注意它。但是没有过多久,它就在灿烂的群星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又有两个人来义和顺祝贺开业,一位是益发合五站分号掌柜乔向斋,胖胖的脸显总是露出祥和的微笑。另一位是日本三泰栈华人经理贾正谊。

    郑庆义高兴地说:“两位兄长前来,令小铺蓬荜生辉。”

    贾正谊说:“奇怪了哈——,郑老寒遇到向斋兄就开始跩。恭喜你呀,有了自个儿的小铺,不受人指使了。”

    乔向斋说:“你是不是跩不起来妒嫉呀。寒山,恭喜是恭喜,以后有啥难处,尽管跟为兄的说。”

    郑庆义说:“多谢关照。”

    忙碌一大天,到晚上才得闲。晚饭后,郑庆义想起老东家给的小布包,就从怀里拿出来。打开后一看,原来是自己早年进人和成时的保条和契约。

    郑庆和:“二哥,你终于自由了。跟我们说说以前的事。吃不少苦吧。”

    郑庆恭应和着:“对,对。”

    郑庆义:“也行,听听我的经历,对你们也有好处。春熙,你就不错了,记得我刚生下来时,实在没有啥东西来包裹我,娘亲无奈地把我放入破旧的棉裤腿里,这到省事。大点了,爷爷哄我老唱皮影。有时带着我走街串巷。后来爷爷的皮影生意难以维持生计,独自一人到关东找出路。”说着轻声地唱起来:“本村有座大宅舍,陈乡宦家远近传扬。吾本是陈宰相的大公子,作过将军在朝堂。只因一件挂扬事,弃了功名转故乡。……”

    唱着唱着,郑庆义停下不唱了,清清嗓子接着说起来:“六岁时爹咬咬牙,让我入了学,在私塾里,看着人家富家子弟,穿着绫罗绸缎,吃着山珍海味,心里羡慕不已,我就心中暗暗地使劲:我要好好学认字,长大了一定要出息。特别是听说汀流河刘石各庄的*亭事,他是咱乐亭最早上关东经商的人,现在刘家的合字号买卖,遍及关东各大集镇。还有小黑坨村的张希孔,他创下的兴字号买卖,在乐亭也是家喻户晓。爹常说:‘义头啊,好好念书,长大了好上关东。’上关东干啥?就是学经商好发财。十六岁爹妈就打发我上了关东。记得当时爹说:‘爹可揍指望你咧。’在这疙瘩我都混十多年了,还这个德性。爹让我发财的梦想不知道啥时实现。”说完低下头。

    郑庆和拉拉郑庆义的衣襟说:“哥,你别难受了,咱这不是有小铺了吗,一定能发财的。说说当年咋跟这个东家的?还干了这么多年?”

    郑庆恭也说:“是呀,你的把兄弟都是有钱人,人家不是当东家,就是大掌柜的。我就不明白,你那么高的志向,咋还窝他手底下。”

    郑庆义叹了一口气,对两兄弟说:“你俩可知道这些年我是咋过来的?本来在烧酒铺子里学徒,稀了糊涂得罪了东家,让我当糟腿子。那可真不是人干的活。说起来挺心酸的。”

    郑庆和:“你去了爷爷住的地方,咋到方明瑞铺子里的?我记得你来信说过,学的锅烧啊啥的?”

    郑庆义笑了说:“啥锅烧,是锅头。我来关东那年,云亭你也就七八岁吧。还记着点事儿。给你说说咋离开烧锅进粮铺的吧。”

    郑庆义对这段记忆是刻骨铭心,他清楚的记得,来合林子和爷爷在一块有两年多了,这期间有欢喜,也有辛酸。必定是他走进关东的第一步,由男孩儿变成了跑腿子,经历了人生关健性的转变。刚到烧锅,啥都新鲜,打发了好些日子。可时间一长,郑庆义对这里开始厌倦。想起爹娘盼望自己出息的话,他心中不免引起阵阵冲动,他不满足于烧锅里的活计。他不知道以后能干什么,可有朝一日能有自己的铺子,这是心中最大的理想,但在张家烧锅就干这个活计,啥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呀?他开始不安分了,对酒气冲天的烧锅有些厌烦。怪异的举动常常惹得伙计们的怨恨,时而又遭到东家、掌柜的大骂。他要走时,又舍不得离开爷爷。而这期间发生一件小事,促使他下决心离开张家烧锅。他觉得该离开烧锅了,到一个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地方!郑庆义终于找个茬离开了合林子,爷爷让他走了,即放心又不放心,放心的是,这一天早晚要来,他深信凭孙子那股倔强劲,会成为老郑家有出息的人。不放心的是,前面的未知太多,自己已经老了。再也不能为孙子承担什么了。看着远去的孙子,一把老泪不禁偷偷地流了下来。

    冷不丁离开了爷爷,郑庆义有些愁怅。真是有点舍不得离开爷爷。他出了屯子,站在高处,又望了望合林子,烧锅里的烟筒又冒出了大股大股的黑烟。一切都很平静,没有为自己的离开出现什么振动。他感到自己真是太渺小了,小到无人把自己当做一回事儿。内心里顿时涌出一股冲动,早晚我要成为财主,让你们刮目相看。想到这,他用劲把辫子缠起来,挺起胸膛,大踏步地向南奔去。此时,走到哪儿落脚,他心里还没谱。

    身上背上包袱似乎大了一些,里面有两年多的血汗钱。他捏了捏包裹,想起吝啬的东家,给自己不多的工钱,还是爷爷讲情才又多给了几块。这里面还有爷爷给自己的四百小银子,这些年的全部家当都在这里。包拢皮儿还是妈妈置的那个,白白的布早就埋了巴汰。两年多,时间不长,说不上对合林子有啥感情。可是忘不了的是两个最好的朋友,一冲动就跑出来了,没有来得急跟他们告别。一个是帅哥王贵,一个是离很得远的蒙哥胡勒根。他想去看他们,但很快就打消了念头,见面能说些啥啥?说不得还耽误事,等出息时再说吧。郑庆义没有为自己的冲动后悔,早就想走的他,发生的事不过是找个借口。对和自己一样干活的同伴打了一架,到感到不好意思。东家没什么不对的,自己冲动也没什么大错,只是冤枉了那个伙计。他谢绝所有人的挽留,包括他的爷爷。早就想走的郑庆义,正好借了这个由子离开这酒气熏天的烧锅,毅然地离开了合林子。

    郑庆义甩开大步,行进在乡间的小道上,这天正是二月初二,已经是光绪三十四年(一九0八年)的初春了。俗话说的好:“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开始农民又该干活了。沿途不少地户正往地里送粪。有赶牛车的、有赶毛驴车的,三三两两在地里卸粪。大地上背阴的地场还殘留有积雪。西北风刮起来依然是那么的剌骨。到是太阳悬在空中感到暖洋洋的。他摸摸奔儿楼头。他想起了灶房留着的猪头,做饭的师傅说,这是留二月二时吃的。他回头望望早已看不见的合林子,心想这一走猪头肉是吃不着了。这会儿也许爷爷正跟他们吃猪头肉呢。都过去了,没有爷爷的庇护,往后就得自己照顾自己了,郑庆义不禁有些心酸。但马上想到爹娘盼望自己出息,似乎又看到娘在门前张望的身影。又加快了脚步。

    不止一日,郑庆义来到了奉化县衙所在地——梨树城。这儿建城已经很久了,那还是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因闯关东开垦荒地的人越来越多,清朝政府不得不在此设置管理机构——梨树城分防照磨,归昌图同知管辖。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年)始设奉化县。每一个城镇都有自己建埠的传说,奉化县也不例外,最初拟建县城时并不在此地,而是现在称之为偏脸城的那个地方。此地城里城外有许多梨树,而且,在偏脸城城北不远处有一株对搂粗的大梨树。所以就把偏脸城叫梨树城。此城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似偏脸,故又称为偏脸城。当年昌图厅欲将分防照磨设在此城,于是就称谓梨树城分防照磨,后因梨树城地势高,有如在山顶,且中间还隔着一条招苏太河,有公事与昌图厅往来,需涉水跋山,甚为不便,故移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