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民国之铁血荣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苏俄人尽管反应大,却没什么太好的反应渠道。因为杨寰宇的关系,民国政府依旧承认的是高尔察克的俄国临时政府,和苏俄并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原先和苏俄建立了外交关系的孙文政府又已经解散,虽然在北京派驻有代表,但却没多大用处。除了利用华夏GCD向杨寰宇施加压力外,实在没有什么好办法。
现在,陈绍禹和杨寰宇的会谈不欢而散,苏俄人也就只能看着干瞪眼了。倒是原本要派考察团的法国,强硬的取消了考察团的考察计划,并向民国政府提出了抗议,并且扬言要对华夏进行禁运和制裁。可有了德国人的合作,仅仅一个法国的制裁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和法国人态度相反的是美国。美国人在得知华夏和德国的高调合作之后,则是加快了与华夏合作的步伐。除了立即派出了小洛克菲勒领衔的工业考察团之外,更是委任在天津的美军第十五步兵团任职的乔治.马歇尔为军方代表,与华夏国防军探讨协调两军之间的更紧密的合作的可能性。
态度最混乱的当属日本了。日本内阁、陆军、海军三者对华夏和德国的大范围合作态度各异。日本内阁期望改善与华夏政府关系,通过向华夏政府提供巨额贷款,用经济侵略的方式在华夏的大发展里分一杯羹。日本陆军则加快了实质性占领满州的计划,他们担心华夏在德国人帮助下,工业和科技能力得到迅速提高的话,会对以后占据满州增加难度和成本。而日本海军的亲英派们,则在观望英国人的态度。他们觉得没什么海上力量的华夏是不足为虑的,百年海军,可不是有几艘军舰就能建立起来的,何况,华夏连几艘像样的军舰都还没有,不可能对日本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最纠结的莫过于英国人了。由于万县事件的影响,英国人非常清楚华夏人对英国的排斥心理。他们一方面不希望华夏通过和德国人的合作强大起来,一方面又希望能给德国人一点喘息机会。他们本来就对法国人对德国这样强硬的*迫持不同意见。他们既想参与到华夏的建设里多分点好处,并且保持原有的利益,又怕华夏借此崛起,连原有的利益都无法保障。这样一来,事情就变成了支持也不是,反对也不是。上下两院为此争论的不亦乐乎,却拿不出一个明确的意见。
德国人的严谨和效率无疑是十分出众的,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相关的报告就逐渐递交了上来。但也引来了很多的争论。最大的争论来自于教育一块的合作。
马科斯.普朗克计划在武汉筹建的是纯理工科的大学。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农学等等都包括了,却对文学、历史、哲学这些文科完全排除在外。这引起了陪同考察的陈独秀的严重不满,一所大学怎么可以没有文化和思想教育呢?最让陈独秀觉得无法接受的是,这样一所纯理科大学,执教的教授里,竟然找不出一个华夏人。这样的大学里会不会到最后,教育出来的都是些洋奴呢?
当陈独秀为此专程赶回北京,找到杨寰宇之后,杨寰宇听了他的意见也呆了半响。他怎么也无法理解陈独秀们的脑袋里是怎么想的。
“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吧?就当里面的学生是在国外留学不行吗?”看着陈独秀,杨寰宇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开解他。
“这不一样,这所大学的规模很大,每年将会招收上万名学生。留学的话,一年能有几个?以后这些学生会在各行各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他们都对外国抱有好感,在潜意识里倾向外国人,或者说,向许多现在国外回来的留学生那样,充当洋人的买办的话。用不了多少年,我们没有在武力上被洋人征服,却在文化上被洋人征服了。毕竟能考上这些学校的,都是我们华夏的精英。”陈独秀眼前仿佛看到无数个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华夏人,干着洋人的买办,出卖着华夏的利益。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么大一所学校里,为什么没有华夏教授呢?你看在北京,街上走过的学生,大多都是学文学、学历史、学哲学的,可这些人,除了让以后的华夏多几个官僚,还能有多大作用?你去过张家口的那些工厂,那些工厂里绝大多数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工都是白俄,在张家口的技工学校教书的也大部分是白俄,为什么呢?”杨寰宇继续开导着陈独秀。
“我不否认,我们需要理工科的人才,但也不能这样极端啊。把学校办成一个综合性的大学也可以啊。你不要认为我是在危言耸听,看看我们留洋回来的学生。日本人学校里学出来的,多数倾向日本人,英美学校里学出来的多数倾向英美。特别是在你们军界,这个现象尤为明显。”陈独秀坚持自己看法。
“你说的问题确实存在,不过,我认为,这是因为语言和生活环境的关系,比如你在日本读书几年,长时间在日本生活,多少会受到日本人的文化的影响,和日本人之间能很快找到共同的话题,加上用日语可以和日本人很快的沟通,自然就会容易对日本人产生好感。其它国家也一样。但是,这个大学是建立在我们华夏国内,除了在学校里,生活环境和在校外,接触的依然绝大部分是华夏的国人。那么他们除了在学术上、专业上,其它方面很难和这些外国人产生共同话题,还会有那么多倾向性吗?”杨寰宇倒不觉得陈独秀的担忧是完全的多余,但在这个问题上,他也有自己的认识。
“可是,如果建成综合性大学不是更好?”陈独秀想了想杨寰宇的说法,觉得也有道理,当他还想努力一下,争取能得到一个更满意的结果。
“学习国学的大学,我们已经有不少了。我们和德国人合作办这个学校,就是冲着他们的理工科去的。我希望的是在十年二十年后,我们有自己的科学家,建... -->>
苏俄人尽管反应大,却没什么太好的反应渠道。因为杨寰宇的关系,民国政府依旧承认的是高尔察克的俄国临时政府,和苏俄并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原先和苏俄建立了外交关系的孙文政府又已经解散,虽然在北京派驻有代表,但却没多大用处。除了利用华夏GCD向杨寰宇施加压力外,实在没有什么好办法。
现在,陈绍禹和杨寰宇的会谈不欢而散,苏俄人也就只能看着干瞪眼了。倒是原本要派考察团的法国,强硬的取消了考察团的考察计划,并向民国政府提出了抗议,并且扬言要对华夏进行禁运和制裁。可有了德国人的合作,仅仅一个法国的制裁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和法国人态度相反的是美国。美国人在得知华夏和德国的高调合作之后,则是加快了与华夏合作的步伐。除了立即派出了小洛克菲勒领衔的工业考察团之外,更是委任在天津的美军第十五步兵团任职的乔治.马歇尔为军方代表,与华夏国防军探讨协调两军之间的更紧密的合作的可能性。
态度最混乱的当属日本了。日本内阁、陆军、海军三者对华夏和德国的大范围合作态度各异。日本内阁期望改善与华夏政府关系,通过向华夏政府提供巨额贷款,用经济侵略的方式在华夏的大发展里分一杯羹。日本陆军则加快了实质性占领满州的计划,他们担心华夏在德国人帮助下,工业和科技能力得到迅速提高的话,会对以后占据满州增加难度和成本。而日本海军的亲英派们,则在观望英国人的态度。他们觉得没什么海上力量的华夏是不足为虑的,百年海军,可不是有几艘军舰就能建立起来的,何况,华夏连几艘像样的军舰都还没有,不可能对日本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最纠结的莫过于英国人了。由于万县事件的影响,英国人非常清楚华夏人对英国的排斥心理。他们一方面不希望华夏通过和德国人的合作强大起来,一方面又希望能给德国人一点喘息机会。他们本来就对法国人对德国这样强硬的*迫持不同意见。他们既想参与到华夏的建设里多分点好处,并且保持原有的利益,又怕华夏借此崛起,连原有的利益都无法保障。这样一来,事情就变成了支持也不是,反对也不是。上下两院为此争论的不亦乐乎,却拿不出一个明确的意见。
德国人的严谨和效率无疑是十分出众的,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相关的报告就逐渐递交了上来。但也引来了很多的争论。最大的争论来自于教育一块的合作。
马科斯.普朗克计划在武汉筹建的是纯理工科的大学。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农学等等都包括了,却对文学、历史、哲学这些文科完全排除在外。这引起了陪同考察的陈独秀的严重不满,一所大学怎么可以没有文化和思想教育呢?最让陈独秀觉得无法接受的是,这样一所纯理科大学,执教的教授里,竟然找不出一个华夏人。这样的大学里会不会到最后,教育出来的都是些洋奴呢?
当陈独秀为此专程赶回北京,找到杨寰宇之后,杨寰宇听了他的意见也呆了半响。他怎么也无法理解陈独秀们的脑袋里是怎么想的。
“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吧?就当里面的学生是在国外留学不行吗?”看着陈独秀,杨寰宇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开解他。
“这不一样,这所大学的规模很大,每年将会招收上万名学生。留学的话,一年能有几个?以后这些学生会在各行各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他们都对外国抱有好感,在潜意识里倾向外国人,或者说,向许多现在国外回来的留学生那样,充当洋人的买办的话。用不了多少年,我们没有在武力上被洋人征服,却在文化上被洋人征服了。毕竟能考上这些学校的,都是我们华夏的精英。”陈独秀眼前仿佛看到无数个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华夏人,干着洋人的买办,出卖着华夏的利益。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么大一所学校里,为什么没有华夏教授呢?你看在北京,街上走过的学生,大多都是学文学、学历史、学哲学的,可这些人,除了让以后的华夏多几个官僚,还能有多大作用?你去过张家口的那些工厂,那些工厂里绝大多数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工都是白俄,在张家口的技工学校教书的也大部分是白俄,为什么呢?”杨寰宇继续开导着陈独秀。
“我不否认,我们需要理工科的人才,但也不能这样极端啊。把学校办成一个综合性的大学也可以啊。你不要认为我是在危言耸听,看看我们留洋回来的学生。日本人学校里学出来的,多数倾向日本人,英美学校里学出来的多数倾向英美。特别是在你们军界,这个现象尤为明显。”陈独秀坚持自己看法。
“你说的问题确实存在,不过,我认为,这是因为语言和生活环境的关系,比如你在日本读书几年,长时间在日本生活,多少会受到日本人的文化的影响,和日本人之间能很快找到共同的话题,加上用日语可以和日本人很快的沟通,自然就会容易对日本人产生好感。其它国家也一样。但是,这个大学是建立在我们华夏国内,除了在学校里,生活环境和在校外,接触的依然绝大部分是华夏的国人。那么他们除了在学术上、专业上,其它方面很难和这些外国人产生共同话题,还会有那么多倾向性吗?”杨寰宇倒不觉得陈独秀的担忧是完全的多余,但在这个问题上,他也有自己的认识。
“可是,如果建成综合性大学不是更好?”陈独秀想了想杨寰宇的说法,觉得也有道理,当他还想努力一下,争取能得到一个更满意的结果。
“学习国学的大学,我们已经有不少了。我们和德国人合作办这个学校,就是冲着他们的理工科去的。我希望的是在十年二十年后,我们有自己的科学家,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