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没时间了快上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立冬这天,一大早,赵昆照常来到金祥殿御书房。五日之前,禁军已经整训完,三天之前,调整重臣的旨意也已经明发。按说,赵昆此时应该比之前清闲了一点,可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当皇帝的,其实事情永远都忙不完。光是奏章一项,就足够皇帝忙的了。这个年代的奏章,或者说所谓封建时代——虽然大部分时间里中国都实际上的封建,和欧洲那帮的层层封臣支撑起来的土鳖国王、皇帝之类的制度完全是两码事——的奏章,总是废话连篇,之乎者也。更坑人的是,奏章还没有标点。
也许在文官们看起来,自己的奏章或者文采飞扬、辞藻华丽或者各种隐喻、双关,高明的不得了。不过在赵昆看来,奏章里都是什么玩意?以他的古文水平,倒是能看出奏章里的部分实质内容,可惜这么边看边琢磨,时不时还得翻翻典籍,一份奏章最少得花上一个时辰才能搞定。
毕竟他不是柴荣,没有受过皇子的教育,唯有登基以后参加过“经筵”。那玩意是请有才学或者有名望或者两者都有的所谓大儒,来给皇帝讲课,并且看皇帝的需求决定经筵的频率。
但是,赵昆觉得这“经筵”是真没用,皇帝这么忙的职业,哪有耐心听他们慢慢讲那些儒家典籍的思想?况且,听了以后对于他看奏章的效率也没什么促进作用,大儒们的观点还和赵昆有冲突……
清朝的时候他敢把奏章甩给军机处,可周朝的时候他可不敢把奏章下放给政事堂。可是亲自批阅奏章,又太耗时间了。像崇祯那种饱学之士,一天到晚看重要的奏章,还是只能睡一两个时辰,何况赵昆?
而且这个时候也比不了明朝,赵昆想弄个司礼监,都找不到足够有文化的太监。
他有心废除这些案牍文章,却又承受不起那个后果——那样等于把文官阶层推到对立面,失去了这些古典的东西以后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受影响。
况且,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云里雾里满是圣贤经典的奏章和现代那些充满了主义和精神的红头文件,从本质上来说,大概也差不多。最多就是现在的文字里暗藏着的东西多,而且没文化的人更难琢磨出来。
为了避免他被淹没在奏章海之中,赵昆一方面频繁召见大臣,面授机宜或者听汇报,或者有不明白的也不耻下问;另一方面,则是把奏章交给符昭环,由她带着另外几个大家出身,文化水平不虚赵昆的后宫嫔妃做初审,整理奏章,挑出重点奏章顺便帮忙简化奏章内容;至于那些不太重要的看过后给赵昆做个口头汇报就发还宰相们,让宰相们做决定,汇报结果就行。
这只做法,放在这个年代,应该叫后宫干政,不过放在后世,也就是把后宫当秘书处和办公室用。而且这些秘书还是那种可以让赵昆做到有事儿秘书干,没事儿干秘书的那种……
这个制度执行了几个月,也曾经遭到了不少大臣的非议,可惜懒得继续演戏的赵昆全部驳回,更是谁反对谁就让谁倒霉,朝中一时清净无比。
在他看来,这个方案有利有弊,而弊端什么的,他完全可以接受,毕竟后妃只是初审,需要事事汇报不说,终审在他手里而且外头还有宰相,也就是枢密使呢。
后宫一大群女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政/治、有等级,特别是在这种人很多、还封闭的环境。管理过一次后宫的赵昆已经吸取了教训——上次他都压制不住后院的宫斗,明争暗斗中的各种阴私手段实在是太多了,大老爷们也不能一味耗在后院里。那一次,作为皇帝、男人,他管不过来以后干脆放手,随心所欲,反正皇帝总能大体控制住局面,完全可以只顾自己的享乐。
这一次,他选择了给她们点工作做做,别整天********宫斗。争宠什么的他不反对,斗来斗去就太过了。要是原本的柴荣后宫,符昭环执掌六宫,处事和权威上都没问题,肯定井井有条,所有的局面都会被皇后进一步控制住。
可惜赵昆不是柴荣,作为替代者,他疏远柴荣的原配是一种人性的本能。因为符彦卿的关系他又不好下手清理,因而皇后的处境略微有些尴尬——不是在地位上的,而是在皇帝的亲疏上。为了让她安心少胡思乱想,以及给赵昆的疏远一个理由,符昭环便以皇后之尊总览这个帮皇帝处理政务的差使,一天到晚忙的不得了。
总之,皇帝很满意内宫的局面,于是,一大早,他就嘱咐宦官道:“各官署点卯时,就去传话,叫王朴、魏仁溥、郑仁诲、范质、李谷、王溥入宫觐见。”
他等待的时候,继续阅读后宫整理出来的奏章。不多久,外朝大约是官员上职了,宦官又抱了一叠奏章进到偏殿,交给皇后等人审阅。
又过了一阵,召见的六个人进了房门,一起跪在厅堂上叩拜行礼。
赵昆在私下召见的场合一般不是很讲究礼仪,他径直说道:“不必跪了,都进来说话。”
六人齐道:“谢陛下恩。”
赵昆便让宦官搬凳子进来,态度和蔼地叫大伙儿坐下说话。
这六个人不是赵昆的心腹,就是调整以后的新中枢成员,尽管如此,他们的坐姿也非常拘谨,都是直起身子,屁股就靠了凳子的一个小范围。
赵昆看在眼里,也不再说什么而是开口说正事。
“两件事,第一件我打算设立一个内廷,名字就叫司礼监,专门弄一套内廷的印章,皇后做司礼监掌印,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内相。第二件,王相公(王溥)和魏使君(魏仁溥)前天联名上了折子,说国库财力不足,认为需要开源节流,从停止扩军开始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大家议上一议。”
说... -->>
立冬这天,一大早,赵昆照常来到金祥殿御书房。五日之前,禁军已经整训完,三天之前,调整重臣的旨意也已经明发。按说,赵昆此时应该比之前清闲了一点,可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当皇帝的,其实事情永远都忙不完。光是奏章一项,就足够皇帝忙的了。这个年代的奏章,或者说所谓封建时代——虽然大部分时间里中国都实际上的封建,和欧洲那帮的层层封臣支撑起来的土鳖国王、皇帝之类的制度完全是两码事——的奏章,总是废话连篇,之乎者也。更坑人的是,奏章还没有标点。
也许在文官们看起来,自己的奏章或者文采飞扬、辞藻华丽或者各种隐喻、双关,高明的不得了。不过在赵昆看来,奏章里都是什么玩意?以他的古文水平,倒是能看出奏章里的部分实质内容,可惜这么边看边琢磨,时不时还得翻翻典籍,一份奏章最少得花上一个时辰才能搞定。
毕竟他不是柴荣,没有受过皇子的教育,唯有登基以后参加过“经筵”。那玩意是请有才学或者有名望或者两者都有的所谓大儒,来给皇帝讲课,并且看皇帝的需求决定经筵的频率。
但是,赵昆觉得这“经筵”是真没用,皇帝这么忙的职业,哪有耐心听他们慢慢讲那些儒家典籍的思想?况且,听了以后对于他看奏章的效率也没什么促进作用,大儒们的观点还和赵昆有冲突……
清朝的时候他敢把奏章甩给军机处,可周朝的时候他可不敢把奏章下放给政事堂。可是亲自批阅奏章,又太耗时间了。像崇祯那种饱学之士,一天到晚看重要的奏章,还是只能睡一两个时辰,何况赵昆?
而且这个时候也比不了明朝,赵昆想弄个司礼监,都找不到足够有文化的太监。
他有心废除这些案牍文章,却又承受不起那个后果——那样等于把文官阶层推到对立面,失去了这些古典的东西以后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受影响。
况且,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云里雾里满是圣贤经典的奏章和现代那些充满了主义和精神的红头文件,从本质上来说,大概也差不多。最多就是现在的文字里暗藏着的东西多,而且没文化的人更难琢磨出来。
为了避免他被淹没在奏章海之中,赵昆一方面频繁召见大臣,面授机宜或者听汇报,或者有不明白的也不耻下问;另一方面,则是把奏章交给符昭环,由她带着另外几个大家出身,文化水平不虚赵昆的后宫嫔妃做初审,整理奏章,挑出重点奏章顺便帮忙简化奏章内容;至于那些不太重要的看过后给赵昆做个口头汇报就发还宰相们,让宰相们做决定,汇报结果就行。
这只做法,放在这个年代,应该叫后宫干政,不过放在后世,也就是把后宫当秘书处和办公室用。而且这些秘书还是那种可以让赵昆做到有事儿秘书干,没事儿干秘书的那种……
这个制度执行了几个月,也曾经遭到了不少大臣的非议,可惜懒得继续演戏的赵昆全部驳回,更是谁反对谁就让谁倒霉,朝中一时清净无比。
在他看来,这个方案有利有弊,而弊端什么的,他完全可以接受,毕竟后妃只是初审,需要事事汇报不说,终审在他手里而且外头还有宰相,也就是枢密使呢。
后宫一大群女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政/治、有等级,特别是在这种人很多、还封闭的环境。管理过一次后宫的赵昆已经吸取了教训——上次他都压制不住后院的宫斗,明争暗斗中的各种阴私手段实在是太多了,大老爷们也不能一味耗在后院里。那一次,作为皇帝、男人,他管不过来以后干脆放手,随心所欲,反正皇帝总能大体控制住局面,完全可以只顾自己的享乐。
这一次,他选择了给她们点工作做做,别整天********宫斗。争宠什么的他不反对,斗来斗去就太过了。要是原本的柴荣后宫,符昭环执掌六宫,处事和权威上都没问题,肯定井井有条,所有的局面都会被皇后进一步控制住。
可惜赵昆不是柴荣,作为替代者,他疏远柴荣的原配是一种人性的本能。因为符彦卿的关系他又不好下手清理,因而皇后的处境略微有些尴尬——不是在地位上的,而是在皇帝的亲疏上。为了让她安心少胡思乱想,以及给赵昆的疏远一个理由,符昭环便以皇后之尊总览这个帮皇帝处理政务的差使,一天到晚忙的不得了。
总之,皇帝很满意内宫的局面,于是,一大早,他就嘱咐宦官道:“各官署点卯时,就去传话,叫王朴、魏仁溥、郑仁诲、范质、李谷、王溥入宫觐见。”
他等待的时候,继续阅读后宫整理出来的奏章。不多久,外朝大约是官员上职了,宦官又抱了一叠奏章进到偏殿,交给皇后等人审阅。
又过了一阵,召见的六个人进了房门,一起跪在厅堂上叩拜行礼。
赵昆在私下召见的场合一般不是很讲究礼仪,他径直说道:“不必跪了,都进来说话。”
六人齐道:“谢陛下恩。”
赵昆便让宦官搬凳子进来,态度和蔼地叫大伙儿坐下说话。
这六个人不是赵昆的心腹,就是调整以后的新中枢成员,尽管如此,他们的坐姿也非常拘谨,都是直起身子,屁股就靠了凳子的一个小范围。
赵昆看在眼里,也不再说什么而是开口说正事。
“两件事,第一件我打算设立一个内廷,名字就叫司礼监,专门弄一套内廷的印章,皇后做司礼监掌印,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内相。第二件,王相公(王溥)和魏使君(魏仁溥)前天联名上了折子,说国库财力不足,认为需要开源节流,从停止扩军开始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大家议上一议。”
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