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农家子的为官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叶君书花了两天的时间忙碌, 才将自己分内的工作处理好。
三个月不在上京, 没有上差,大大小小的杂事堆积起来, 还是需要时间来处理。
何况大夏境内还发生了洪灾, 部分地区水运受到影响, 更是让人忙得团团转, 叶君书即使将自己的工作做完,也依然忙个不停。
尽管忧心水患,但是他的层级还未达到上朝的级别,很多事也只能从吴尚书或者李玙那边透出来。
他们在议堂商议出来的意见,经整理后由吴尚书传达给了泰安帝, 看吴尚书的心情,似乎很不错,显然已经被采纳, 并着手开始准备实施。
李玙自昨日带着孩子们入宫一趟,没多久就传出皇后娘娘心忧受难百姓,想尽微薄之力, 号召后宫嫔妃及世家百官内眷捐赠。
还别说,众官家夫人为了给上面留下好印象, 对于这事十分积极。
不过两天,前前后后的捐款加起来, 也是个不小的数字。
而且为了更好的帮助受难百姓,他们不仅仅捐赠的是银子,还包括粮食布匹。
基本上每个世家官家都有私人山庄出产粮食蔬菜, 捐个百来担几十担还是可以的。
叶君书家也出了不少。
虽然他自己的家底薄,但是李玙自己名下的私人山庄,也给出一大部分来了。
捐赠的金额也是很有讲究,基本上根据身份地位,层层递减。
李皇后是捐款银粮最多的那位。
与此同时,京城里的富商也是积极奉献。
被氛围带动,京城上下一心,一时之间就连京城百姓亦是尽自己能力有钱的捐钱,有粮的捐粮,众志成城,积少成多。
效果极其喜人。
最终仅仅是收到的捐款,就远超朝廷商议的运往怀河的物资。
由此可见,大夏大部分人,日子过得是极好的。
毕竟这是太平盛世,即使国库亏空,老百姓的日子也是没有什么影响,这得得益于有个开明的君王。
只是一有天灾人祸,日子就不大好过。
但如果上下团结一心,没有什么难关是过不去的,就比如现在,他们的收到的捐赠物资,已经远远足够渡过这次的难关。
问叶君书是怎么知道的?
自然是因为最终所有的捐款都运往户部,由户部的人接收统计。
短短几天,源源不断的物资运往户部,堆满几个仓位。
户部上下所有人忙得团团转,连续几天吃住都在户部解决。
但即使很辛苦,所有人看着那些满满的物资都是乐得合不拢嘴。
他们不剥削老百姓,朝廷也不用付出很大代价,就解决的物资短缺的问题,这都是他们户部的功劳。
他日论功行赏,他们户部必得头筹。
户部上下对出了这个主意的叶君书更是和颜悦色。
甚至还有人觉得,还可以多来几次,这样说不定连年亏空的国库可以充盈一点。
叶君书一听有人这么半认真半玩笑的说出来,连忙打消那些人的念头。
这个方法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但不能常用。
多来几次,对这些人来说,就是剥削,而不是主动做善事了。
别的不提,就拿叶君书这边来说。
叶君书本来家底就不丰,叶府还养着一群人,他们要吃食,也要月薪。
叶君书的那点俸禄根本养不活一大家子,所以他自己名下能给出来的,并不多,偶尔一次两次咬咬牙挤挤可以捐个几百两,长期下去肯定不行,恐怕他自己都养不活家人。
而李玙名下,他虽然庄子铺子多,但是他要养的人更多,如果单看纯利润,李玙的能动用的不多,实际上朝廷给的军需只能勉强保证兵将们的基本生活,李玙的银两……或者说是还有李家的银两,很大一部分用来养威武军了。
也不算是再养,他们主要补给的银子是给士兵们的抚慰金。
前几年那些战死沙场的士兵,还有因上退伍的士兵们,李家都会另外再给一笔银子,以保证为保卫大夏疆土而伤亡的士兵们下半辈子或是其家人无忧。
所以实际他们能动用的银子并不多,这次捐款是大众的,李玙不方便将所有能动用的都捐出去,毕竟如果自己给太多,而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没给那么多,这不是打别人的脸吗?
这点为人处世李玙还是懂的,所以他没有率性而为。
统计好的物资报上去,泰安帝也是吃惊,不过泰安帝亦说了,这次就将所有捐赠的物资都运往怀河地区。
其中大夏富商王德财捐赠了最多,足足有八百石粮食,他是大夏最大的粮商,名下各地有多家粮行。
王德财能做到全国首屈一指的富商,亦是的极为聪明的人。
如今大夏部分地区受灾,百姓流离失所,朝廷又拿不出救济粮,说不定哪天就拿他们这些商人开刀,尤其他这个粮商首当其冲。
为此他还担惊受怕很多天,即使全国各地粮价上涨,他也是吩咐不能涨得太过厉害,压住了快要飞起的涨势。
幸好现任帝王不是个残暴之人,也不是个爱抄家的,不然,只要上面一缺钱,就抄个贪官或是富商的家,多抄几个就解决自己问题了。
这个时代,不讲究人权。
王德财和某官员有些关系,探到一点口风,就好几天睡不安稳觉,生怕哪天官兵就闯进来,以某些罪名将他们抓起来。
失财事小,就怕一家老小哪天连命都没有了。
后面听说后宫嫔妃和官家夫人为受灾地区捐款一事,王德财灵机一动,拉上亲近的商业伙伴,就积极联系熟识的官员,露出他们也想要捐款的念头。
&n... -->>
叶君书花了两天的时间忙碌, 才将自己分内的工作处理好。
三个月不在上京, 没有上差,大大小小的杂事堆积起来, 还是需要时间来处理。
何况大夏境内还发生了洪灾, 部分地区水运受到影响, 更是让人忙得团团转, 叶君书即使将自己的工作做完,也依然忙个不停。
尽管忧心水患,但是他的层级还未达到上朝的级别,很多事也只能从吴尚书或者李玙那边透出来。
他们在议堂商议出来的意见,经整理后由吴尚书传达给了泰安帝, 看吴尚书的心情,似乎很不错,显然已经被采纳, 并着手开始准备实施。
李玙自昨日带着孩子们入宫一趟,没多久就传出皇后娘娘心忧受难百姓,想尽微薄之力, 号召后宫嫔妃及世家百官内眷捐赠。
还别说,众官家夫人为了给上面留下好印象, 对于这事十分积极。
不过两天,前前后后的捐款加起来, 也是个不小的数字。
而且为了更好的帮助受难百姓,他们不仅仅捐赠的是银子,还包括粮食布匹。
基本上每个世家官家都有私人山庄出产粮食蔬菜, 捐个百来担几十担还是可以的。
叶君书家也出了不少。
虽然他自己的家底薄,但是李玙自己名下的私人山庄,也给出一大部分来了。
捐赠的金额也是很有讲究,基本上根据身份地位,层层递减。
李皇后是捐款银粮最多的那位。
与此同时,京城里的富商也是积极奉献。
被氛围带动,京城上下一心,一时之间就连京城百姓亦是尽自己能力有钱的捐钱,有粮的捐粮,众志成城,积少成多。
效果极其喜人。
最终仅仅是收到的捐款,就远超朝廷商议的运往怀河的物资。
由此可见,大夏大部分人,日子过得是极好的。
毕竟这是太平盛世,即使国库亏空,老百姓的日子也是没有什么影响,这得得益于有个开明的君王。
只是一有天灾人祸,日子就不大好过。
但如果上下团结一心,没有什么难关是过不去的,就比如现在,他们的收到的捐赠物资,已经远远足够渡过这次的难关。
问叶君书是怎么知道的?
自然是因为最终所有的捐款都运往户部,由户部的人接收统计。
短短几天,源源不断的物资运往户部,堆满几个仓位。
户部上下所有人忙得团团转,连续几天吃住都在户部解决。
但即使很辛苦,所有人看着那些满满的物资都是乐得合不拢嘴。
他们不剥削老百姓,朝廷也不用付出很大代价,就解决的物资短缺的问题,这都是他们户部的功劳。
他日论功行赏,他们户部必得头筹。
户部上下对出了这个主意的叶君书更是和颜悦色。
甚至还有人觉得,还可以多来几次,这样说不定连年亏空的国库可以充盈一点。
叶君书一听有人这么半认真半玩笑的说出来,连忙打消那些人的念头。
这个方法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但不能常用。
多来几次,对这些人来说,就是剥削,而不是主动做善事了。
别的不提,就拿叶君书这边来说。
叶君书本来家底就不丰,叶府还养着一群人,他们要吃食,也要月薪。
叶君书的那点俸禄根本养不活一大家子,所以他自己名下能给出来的,并不多,偶尔一次两次咬咬牙挤挤可以捐个几百两,长期下去肯定不行,恐怕他自己都养不活家人。
而李玙名下,他虽然庄子铺子多,但是他要养的人更多,如果单看纯利润,李玙的能动用的不多,实际上朝廷给的军需只能勉强保证兵将们的基本生活,李玙的银两……或者说是还有李家的银两,很大一部分用来养威武军了。
也不算是再养,他们主要补给的银子是给士兵们的抚慰金。
前几年那些战死沙场的士兵,还有因上退伍的士兵们,李家都会另外再给一笔银子,以保证为保卫大夏疆土而伤亡的士兵们下半辈子或是其家人无忧。
所以实际他们能动用的银子并不多,这次捐款是大众的,李玙不方便将所有能动用的都捐出去,毕竟如果自己给太多,而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没给那么多,这不是打别人的脸吗?
这点为人处世李玙还是懂的,所以他没有率性而为。
统计好的物资报上去,泰安帝也是吃惊,不过泰安帝亦说了,这次就将所有捐赠的物资都运往怀河地区。
其中大夏富商王德财捐赠了最多,足足有八百石粮食,他是大夏最大的粮商,名下各地有多家粮行。
王德财能做到全国首屈一指的富商,亦是的极为聪明的人。
如今大夏部分地区受灾,百姓流离失所,朝廷又拿不出救济粮,说不定哪天就拿他们这些商人开刀,尤其他这个粮商首当其冲。
为此他还担惊受怕很多天,即使全国各地粮价上涨,他也是吩咐不能涨得太过厉害,压住了快要飞起的涨势。
幸好现任帝王不是个残暴之人,也不是个爱抄家的,不然,只要上面一缺钱,就抄个贪官或是富商的家,多抄几个就解决自己问题了。
这个时代,不讲究人权。
王德财和某官员有些关系,探到一点口风,就好几天睡不安稳觉,生怕哪天官兵就闯进来,以某些罪名将他们抓起来。
失财事小,就怕一家老小哪天连命都没有了。
后面听说后宫嫔妃和官家夫人为受灾地区捐款一事,王德财灵机一动,拉上亲近的商业伙伴,就积极联系熟识的官员,露出他们也想要捐款的念头。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