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红楼之一代圣君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学院的条件简直是得天独厚。王父自认自身条件不差,和与那些出身大族,偏偏又不如他却爬上高位的人根本不是一路人。
更重要的是,王父没有人脉,王父不是忘恩负义之人,他考上进士以后,对糟糠之妻没有一丝嫌弃,也不肯让妻子退位让贤,另娶一个家世不错的妻子,借助岳家的资源爬上高位。算是一个难得有情有义的人。
当然这不是说王父真的就是个风光霁月的君子了,世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只是大多数人都会克制,且有内心的准则存在,不会肆意妄为。王父就属于这种。
王父如今已经人到中年,昔日年少时的热血冲动早已消失不少,故而为自己和家人打算的更多一些。
而当初求知学院招考时,王父直觉是个机会,他觉得自己可能无缘在朝廷上大展宏图,但儿子早早的太孙打好关系,对他儿子将来的前途会有很大的好处。
后来果然儿子进了学院,只是让王父没有料到的是,学院的学子们竟足足有四百名,这让王父心中有些失落的同时,也稍有庆幸,毕竟如果名额太少,他儿子能不能进去还不一定的。
王父也没有多贪心,只想着儿子不是天纵之才,能在太孙面前混个脸熟就是好事了,更多的也不强求。
只是后来儿子在学院的经历,让王父心中大为讶异和庆幸。因为王父发现,这个求知学院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厉害,儿子王士誉能得到的好处绝不是他想的那样简单,不说别的,除了他一开始想的人脉以外,求知学院与其他学院教授的东西就不同。
四书五经这是基本的,但这在求知学院并非重点,教授这些的都是大儒,毕竟有太孙在,这方面不会比别的书院差。
但更重要的是,太孙对求知学院的学子们投入的精力相当惊人。除了四书五经这些学子们将来要考进士必须学的外,其他有关天文地理,植物医药,天工农具,等等,竟都有相关专业的人士教授。
即使如今主流的声音都说这些是奇技淫巧,但有些阅历的人才知道,这些东西恰恰才是最实用的。那些世家子弟并非是死读书的,他们胜于贫寒子弟的一点,就是他们的眼界。
太孙教授的这些东西,他们未必都懂,但因为眼界的原因,对这些都有不少了解,在有时候,这种眼界上的开阔,能帮助他们在官场上走的更远,这就是所谓的底蕴。
王父是贫寒子弟出身,即使是考中了进士,王父心中也没多高兴,因为他和同年或者朝中同僚中那些出身很好的世家子弟交往时,往往有一种自残形愧的感觉,两者差距王父看的很清楚,所以他发现儿子受到的教育比他见过的那些世家子弟们更胜一筹时,王父欣喜若狂。
发觉了这点时,王父甚至庆幸自己当初让儿子考学院的决定,要知道这些东西学了才是自己的,所谓的人脉和太孙的看重倒是其次了。
因为朝廷中永远需要安心做事的人,即使儿子将来在朝堂上爬不了多高,但是只要踏实做事,又有出身求知学院的背景,将来儿子即使不能将家族发扬光大,也会给家族的未来打下坚定的基础。
一时之间,王父对太孙的感激几乎达到了顶峰,这些东西也许那些出身世家的人不在乎,可是像他这般,从底层走出来的人,却知道是多大的恩德。
在知道这些以后,王父把这些都一一分析告诉了儿子,王士誉本人虽不见得多聪明,但有王父的倾心教导,也是明白自己的处境的。
故而王士誉在学院更是不敢懈怠,对比以前更加努力了几分。
只是这次家乡的事情,让王士誉心惊肉跳,王父有很多事情没瞒着王士誉,故而王士誉也多少知道,老家当地的情况有多危险。
数十年未曾出现的水灾,不仅打了当地官府一个措手不及,当地百姓也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受了非常的大的灾祸。
都说居安思危,可是这么多年的,除了当年经历过水灾的老人,年轻人没见识过怎么会相信水灾有多厉害呢?
而王士誉的老家里,王士誉的祖父祖母恰恰经历过水灾的祸害,而且作为已经提高为官宦之家的王家对当地官府的那些猫腻更是一清二楚。据说这十来年因为没有水灾的影子,当地官府早就堂而皇之的把朝廷每年分配给修理堤坝的银子给贪了,基本上当地的官府里的人没有一个是无辜的,就是新任的县令知府去了,也是同样被拉下了水。
故而王家两位老人,在发现水灾端倪的时候,就曾给王父带过信,只是京城太远,再加上没几天水灾真的出现了,当地官府封锁了消息,故而王父接到消息的时候,朝廷这边也同样知道了。
除了这些,王家两位老人是家土观念比较重的人,故而他们还给老家里交好的人家预警。只可惜信的人并不多,不过也有不少人抱着宁信其有的想法,真的听了他们的意见。
当水灾来临的时候,因为是在深夜,除了王家两位老人,以及一些对水灾有担心的人家,有不少人家都在睡梦中失去了生命。
王父老家的人在这场水灾中十不存一,整个村子的人,虽说有所准备,但也没想到水灾会有这么厉害。当王父接到家中消息的时候,心中感想可想而知。
在水灾中丧生的人,有不少是王父年少时的长辈同辈,心中自然也是愤懑不已,尤其是后来有听说家中父母因此而大病了一场,王父对当地官府更是痛恨。
因为王父从自己的同年那里得知,当地官府为了封锁消息,甚至不允许隔壁州府的人进来,连要请大夫进来都不允许,若非自己的儿子在求知学院读书,家里晚辈用儿子随时能面见太孙的事情威胁住了当地的知县,才从隔壁州府请来了一位神医,才把两位老人救了回来。
两位老人当时的情形十分危险,知道了这些的王父只恨不得把那些官员们给食其肉啖其骨!
也是因此,王父与王士誉父子对太孙更是感激,即使太孙并不知道,可他们终究是因为太孙的名头,才让王家两位老人保住了性命,这真的是大恩大德了!
学院的条件简直是得天独厚。王父自认自身条件不差,和与那些出身大族,偏偏又不如他却爬上高位的人根本不是一路人。
更重要的是,王父没有人脉,王父不是忘恩负义之人,他考上进士以后,对糟糠之妻没有一丝嫌弃,也不肯让妻子退位让贤,另娶一个家世不错的妻子,借助岳家的资源爬上高位。算是一个难得有情有义的人。
当然这不是说王父真的就是个风光霁月的君子了,世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只是大多数人都会克制,且有内心的准则存在,不会肆意妄为。王父就属于这种。
王父如今已经人到中年,昔日年少时的热血冲动早已消失不少,故而为自己和家人打算的更多一些。
而当初求知学院招考时,王父直觉是个机会,他觉得自己可能无缘在朝廷上大展宏图,但儿子早早的太孙打好关系,对他儿子将来的前途会有很大的好处。
后来果然儿子进了学院,只是让王父没有料到的是,学院的学子们竟足足有四百名,这让王父心中有些失落的同时,也稍有庆幸,毕竟如果名额太少,他儿子能不能进去还不一定的。
王父也没有多贪心,只想着儿子不是天纵之才,能在太孙面前混个脸熟就是好事了,更多的也不强求。
只是后来儿子在学院的经历,让王父心中大为讶异和庆幸。因为王父发现,这个求知学院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厉害,儿子王士誉能得到的好处绝不是他想的那样简单,不说别的,除了他一开始想的人脉以外,求知学院与其他学院教授的东西就不同。
四书五经这是基本的,但这在求知学院并非重点,教授这些的都是大儒,毕竟有太孙在,这方面不会比别的书院差。
但更重要的是,太孙对求知学院的学子们投入的精力相当惊人。除了四书五经这些学子们将来要考进士必须学的外,其他有关天文地理,植物医药,天工农具,等等,竟都有相关专业的人士教授。
即使如今主流的声音都说这些是奇技淫巧,但有些阅历的人才知道,这些东西恰恰才是最实用的。那些世家子弟并非是死读书的,他们胜于贫寒子弟的一点,就是他们的眼界。
太孙教授的这些东西,他们未必都懂,但因为眼界的原因,对这些都有不少了解,在有时候,这种眼界上的开阔,能帮助他们在官场上走的更远,这就是所谓的底蕴。
王父是贫寒子弟出身,即使是考中了进士,王父心中也没多高兴,因为他和同年或者朝中同僚中那些出身很好的世家子弟交往时,往往有一种自残形愧的感觉,两者差距王父看的很清楚,所以他发现儿子受到的教育比他见过的那些世家子弟们更胜一筹时,王父欣喜若狂。
发觉了这点时,王父甚至庆幸自己当初让儿子考学院的决定,要知道这些东西学了才是自己的,所谓的人脉和太孙的看重倒是其次了。
因为朝廷中永远需要安心做事的人,即使儿子将来在朝堂上爬不了多高,但是只要踏实做事,又有出身求知学院的背景,将来儿子即使不能将家族发扬光大,也会给家族的未来打下坚定的基础。
一时之间,王父对太孙的感激几乎达到了顶峰,这些东西也许那些出身世家的人不在乎,可是像他这般,从底层走出来的人,却知道是多大的恩德。
在知道这些以后,王父把这些都一一分析告诉了儿子,王士誉本人虽不见得多聪明,但有王父的倾心教导,也是明白自己的处境的。
故而王士誉在学院更是不敢懈怠,对比以前更加努力了几分。
只是这次家乡的事情,让王士誉心惊肉跳,王父有很多事情没瞒着王士誉,故而王士誉也多少知道,老家当地的情况有多危险。
数十年未曾出现的水灾,不仅打了当地官府一个措手不及,当地百姓也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受了非常的大的灾祸。
都说居安思危,可是这么多年的,除了当年经历过水灾的老人,年轻人没见识过怎么会相信水灾有多厉害呢?
而王士誉的老家里,王士誉的祖父祖母恰恰经历过水灾的祸害,而且作为已经提高为官宦之家的王家对当地官府的那些猫腻更是一清二楚。据说这十来年因为没有水灾的影子,当地官府早就堂而皇之的把朝廷每年分配给修理堤坝的银子给贪了,基本上当地的官府里的人没有一个是无辜的,就是新任的县令知府去了,也是同样被拉下了水。
故而王家两位老人,在发现水灾端倪的时候,就曾给王父带过信,只是京城太远,再加上没几天水灾真的出现了,当地官府封锁了消息,故而王父接到消息的时候,朝廷这边也同样知道了。
除了这些,王家两位老人是家土观念比较重的人,故而他们还给老家里交好的人家预警。只可惜信的人并不多,不过也有不少人抱着宁信其有的想法,真的听了他们的意见。
当水灾来临的时候,因为是在深夜,除了王家两位老人,以及一些对水灾有担心的人家,有不少人家都在睡梦中失去了生命。
王父老家的人在这场水灾中十不存一,整个村子的人,虽说有所准备,但也没想到水灾会有这么厉害。当王父接到家中消息的时候,心中感想可想而知。
在水灾中丧生的人,有不少是王父年少时的长辈同辈,心中自然也是愤懑不已,尤其是后来有听说家中父母因此而大病了一场,王父对当地官府更是痛恨。
因为王父从自己的同年那里得知,当地官府为了封锁消息,甚至不允许隔壁州府的人进来,连要请大夫进来都不允许,若非自己的儿子在求知学院读书,家里晚辈用儿子随时能面见太孙的事情威胁住了当地的知县,才从隔壁州府请来了一位神医,才把两位老人救了回来。
两位老人当时的情形十分危险,知道了这些的王父只恨不得把那些官员们给食其肉啖其骨!
也是因此,王父与王士誉父子对太孙更是感激,即使太孙并不知道,可他们终究是因为太孙的名头,才让王家两位老人保住了性命,这真的是大恩大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