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李朝万古一逆贼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拔,然后愤而上书。当时还是吏曹参议、左副承旨的金祖淳因此还和他大撕了一场。
谁叫金祖淳自己也写小说啊!(小说《五台剑侠传》)
十九世纪的李朝的确是小说极为盛行的时期,汉文读解能力不高的女性与平民是谚文小说的主要读者。
当时流行的也主要是汉文小说转译为谚文的故事,纯谚文创作的故事虽也存在,但数量并不是那么多,例如《兴夫传》、《春香传》这类从盘索里而来的故事。当时普遍的是通过手抄的形式进行流通。
由于书店到十九世纪晚期才在李朝出现,在这之前的书籍流通,主要是通过名为“贳册房”的店铺进行,即早期的租书屋。同时,在书籍交易中还活跃着名为“书侩”的游走于买家与卖家之间的书籍中介商。
洪大守自然是准备把能买到的小说话本,以及各种戏剧的剧本打包带回李朝。都不用翻译,到汉阳找书侩,人家自然会自己翻译。
弄上几十上百部,尤其是那种带美妙插图的小说话本回去。不求能暴富,混个四五倍的利润完全没问题。
与其把这个钱让给别人赚,洪大守干嘛不去自己赚。
这都是历史上写明了能发财的路子,洪大守不去做就是傻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趁此机会多多汲取养分,这三千里路岂不是白走了。
先把天地和春大交欢图们好好地整理在一个书箱内,统共加起来不到三十斤。太轻了,再想想他们的价格,实在是美滋滋。
然后就是小说话本了,这些书只要各自买上两套就好了。一套收藏自己打发时间以及备用,另一套呢就拿去交给书侩们兜售。
书籍这个东西到了清代真的不是什么太昂贵的东西了,由于印刷技术的不断提升,造纸水平的提高,以及纸产量的增加。几十套书也要不了百十两银子,打包买肯定还有打折。
尤其重要的是把那些插图的雕版带回去,这个玩意儿价格就要贵上不少,而且洪大守一时还真不一定能买到。
人家印书坊吃饭的家伙,不过一块梨木雕的版,至多也就一礼拜就能雕好。要不是因为雕的是美妙的插图,指不定更快。
不过雕版比书籍而言,重的多的多。不过就算再重也要带,没有那些不干不净的插图,看小说的乐趣可就少了一大半。
如此这般算来,这些东西就要三四百斤。洪大守两匹马肯定驮不完,还要去买两头骡子。
为什么洪大守明明在花钱,却感觉自己这么快乐呢?
【注1】:蔡济恭(1720-1799),字伯规,号樊岩。英祖十九年(1743)廷试文科及第,当时即为世孙讲读经史,乃是正祖之老师。正祖即位后,深得信任,为正祖颇为倚重的心腹重臣,历任兵曹判书、奎章阁提学、水原留守、左议政等要职,多次出使北京。
重点是此人虽然是实际执掌朝政的宰相,且也认为天主教为邪学。但他由于相对开明和包容的品德,不仅在实际上保护了天主教的教徒,实际上还推动了西洋科学在李朝的传播。
自拔,然后愤而上书。当时还是吏曹参议、左副承旨的金祖淳因此还和他大撕了一场。
谁叫金祖淳自己也写小说啊!(小说《五台剑侠传》)
十九世纪的李朝的确是小说极为盛行的时期,汉文读解能力不高的女性与平民是谚文小说的主要读者。
当时流行的也主要是汉文小说转译为谚文的故事,纯谚文创作的故事虽也存在,但数量并不是那么多,例如《兴夫传》、《春香传》这类从盘索里而来的故事。当时普遍的是通过手抄的形式进行流通。
由于书店到十九世纪晚期才在李朝出现,在这之前的书籍流通,主要是通过名为“贳册房”的店铺进行,即早期的租书屋。同时,在书籍交易中还活跃着名为“书侩”的游走于买家与卖家之间的书籍中介商。
洪大守自然是准备把能买到的小说话本,以及各种戏剧的剧本打包带回李朝。都不用翻译,到汉阳找书侩,人家自然会自己翻译。
弄上几十上百部,尤其是那种带美妙插图的小说话本回去。不求能暴富,混个四五倍的利润完全没问题。
与其把这个钱让给别人赚,洪大守干嘛不去自己赚。
这都是历史上写明了能发财的路子,洪大守不去做就是傻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趁此机会多多汲取养分,这三千里路岂不是白走了。
先把天地和春大交欢图们好好地整理在一个书箱内,统共加起来不到三十斤。太轻了,再想想他们的价格,实在是美滋滋。
然后就是小说话本了,这些书只要各自买上两套就好了。一套收藏自己打发时间以及备用,另一套呢就拿去交给书侩们兜售。
书籍这个东西到了清代真的不是什么太昂贵的东西了,由于印刷技术的不断提升,造纸水平的提高,以及纸产量的增加。几十套书也要不了百十两银子,打包买肯定还有打折。
尤其重要的是把那些插图的雕版带回去,这个玩意儿价格就要贵上不少,而且洪大守一时还真不一定能买到。
人家印书坊吃饭的家伙,不过一块梨木雕的版,至多也就一礼拜就能雕好。要不是因为雕的是美妙的插图,指不定更快。
不过雕版比书籍而言,重的多的多。不过就算再重也要带,没有那些不干不净的插图,看小说的乐趣可就少了一大半。
如此这般算来,这些东西就要三四百斤。洪大守两匹马肯定驮不完,还要去买两头骡子。
为什么洪大守明明在花钱,却感觉自己这么快乐呢?
【注1】:蔡济恭(1720-1799),字伯规,号樊岩。英祖十九年(1743)廷试文科及第,当时即为世孙讲读经史,乃是正祖之老师。正祖即位后,深得信任,为正祖颇为倚重的心腹重臣,历任兵曹判书、奎章阁提学、水原留守、左议政等要职,多次出使北京。
重点是此人虽然是实际执掌朝政的宰相,且也认为天主教为邪学。但他由于相对开明和包容的品德,不仅在实际上保护了天主教的教徒,实际上还推动了西洋科学在李朝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