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贞观俗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说出来可能有人不信,朝廷颁布均田令,给百姓授田,一丁百亩。但事实上,现在朝廷总户口不过二百余万,相比起隋大业中的户籍统计近九百万户,相差太大了。
然而隋末战争只打了十来年,所有人其实都清楚,这十来年时间,不可能灭绝了七百万户人口。事实上,不论是李世民还是长孙无忌都很清楚,为何现在大唐几乎一统天下了,可户还这么少?
不是人都死掉了,而是有太多的人在隋末战争动乱之中,或背井离乡逃难,或破产为奴,为破家为盗,哪怕天下一统了,但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很多地方人多地少。
均田令的人丁百亩地,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事实上前提是朝廷得有地可均。能拿出来均的地,主要是隋朝时的官田,以及战乱中绝户的无主之地,但事实上,哪怕经过十几年战争,前朝时的许多权贵、地主们,依然还占据着这绝大多数的田地,朝廷并不能拿他们的田出来均田。
其结果就是,均田令也只是部份百姓均到了田地,且只均到了不多的田地,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不管你均没均到田,均到了多少田,只要你登记入了官方户籍之上,那么你就要承担租庸调。
管你均到十亩地还是一百亩地,每丁的租庸调都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于是许多人拒绝入籍登记,他们甚至拒绝朝廷均田,他们宁愿去做地主们的佃户,或给寺庙做佃户或给豪强地主们做佃户,或者去做船工、纤夫、伐木工、矿工等等。
为何?
因为这样就不用承担租庸调,一丁一年两石粟,两匹绢十二两绵以及二十天的免费劳役不用担了,更别说还有杂役。
佃地主的地种,只需要按佃种的田亩数缴租,虽然佃种的租高,收入不多,但算起来其实比起朝廷的赋役要轻。
人都不傻。
既然入籍负担更重,那入籍做什么?田又均不到,难道就图个大唐良民好听些?
还有不少人则是在隋末时逃入山林之中,自己垦荒种地,也不入户籍,这样就可免租避役了。
说白了,其实都是迫不得已的问题。
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算这次普查,让各地官府胥吏到处清查人口,也不会有什么作用,一旦这些人入籍,背上赋役重担,又不能分给他们田地,那这些人唯一的选择,就是逃户了。
他们会逃到其它地方去,或是逃进山林里,或是干脆卖身为奴给权贵豪强们。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长孙公,我们需要政事堂的支持,据我推测,这次括户应当能增加二百万户人口,但前提是政事堂支持,否则这些人绝大多数最终会成为逃户,或干脆自卖为奴,托庇于豪强们。”秦琅很郑重的道。
“你希望政事堂如何支持呢?”二百万户对于政事堂诸公来说,也是需要认真面对的,多增加二百万户人口,对于朝廷来说,太重要了。
在如今大唐制度下,并不是所有人口对于大唐来说都是人口,只有那些课户课丁,才是真正朝廷的根基。
不入户籍的逃户,对于朝廷来说不纳租赋不服役,对朝廷无任何益处。
“长孙公,清查出隐户容易,但如何将他们转变为国家的课户课丁却难。如果仅仅是把他们名记登记上官方户籍,那其实根本不是解决之道。”
一个隐户,原本或在山林里垦荒自种,或是佃种地主田地,或是做工,勉强生活,现在一旦成为户籍课丁,就必须得面临赋役问题。
“要么朝廷给这些括户入籍百姓田地,要么减免赋役。”
长孙无忌皱眉,隐户的最大问题,其实就是田地不足均,才导致的,现在反过来入籍,朝廷也还是变不出田地来啊。
“各地州县寺观年后会全面整顿,应当能整顿出不少田地来吧?”长孙无忌问。
“寺观田产确实会不少,但对于两百万户新增人口来说,不过九牛一毛而已,远远不够。”
况且,这些寺庙田产,也不可能全到的了百姓手里,皇家、官府、权贵们都要扒皮层,就如长安这的情况一下,最后拿出来给百姓的也就四成。
两百万人口,就算一户一丁,一丁百亩,那也需要至少两百万顷地。
这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百姓因无地却要承担极重的赋役,于是逃隐,而现在朝廷... -->>
说出来可能有人不信,朝廷颁布均田令,给百姓授田,一丁百亩。但事实上,现在朝廷总户口不过二百余万,相比起隋大业中的户籍统计近九百万户,相差太大了。
然而隋末战争只打了十来年,所有人其实都清楚,这十来年时间,不可能灭绝了七百万户人口。事实上,不论是李世民还是长孙无忌都很清楚,为何现在大唐几乎一统天下了,可户还这么少?
不是人都死掉了,而是有太多的人在隋末战争动乱之中,或背井离乡逃难,或破产为奴,为破家为盗,哪怕天下一统了,但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很多地方人多地少。
均田令的人丁百亩地,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事实上前提是朝廷得有地可均。能拿出来均的地,主要是隋朝时的官田,以及战乱中绝户的无主之地,但事实上,哪怕经过十几年战争,前朝时的许多权贵、地主们,依然还占据着这绝大多数的田地,朝廷并不能拿他们的田出来均田。
其结果就是,均田令也只是部份百姓均到了田地,且只均到了不多的田地,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不管你均没均到田,均到了多少田,只要你登记入了官方户籍之上,那么你就要承担租庸调。
管你均到十亩地还是一百亩地,每丁的租庸调都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于是许多人拒绝入籍登记,他们甚至拒绝朝廷均田,他们宁愿去做地主们的佃户,或给寺庙做佃户或给豪强地主们做佃户,或者去做船工、纤夫、伐木工、矿工等等。
为何?
因为这样就不用承担租庸调,一丁一年两石粟,两匹绢十二两绵以及二十天的免费劳役不用担了,更别说还有杂役。
佃地主的地种,只需要按佃种的田亩数缴租,虽然佃种的租高,收入不多,但算起来其实比起朝廷的赋役要轻。
人都不傻。
既然入籍负担更重,那入籍做什么?田又均不到,难道就图个大唐良民好听些?
还有不少人则是在隋末时逃入山林之中,自己垦荒种地,也不入户籍,这样就可免租避役了。
说白了,其实都是迫不得已的问题。
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算这次普查,让各地官府胥吏到处清查人口,也不会有什么作用,一旦这些人入籍,背上赋役重担,又不能分给他们田地,那这些人唯一的选择,就是逃户了。
他们会逃到其它地方去,或是逃进山林里,或是干脆卖身为奴给权贵豪强们。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长孙公,我们需要政事堂的支持,据我推测,这次括户应当能增加二百万户人口,但前提是政事堂支持,否则这些人绝大多数最终会成为逃户,或干脆自卖为奴,托庇于豪强们。”秦琅很郑重的道。
“你希望政事堂如何支持呢?”二百万户对于政事堂诸公来说,也是需要认真面对的,多增加二百万户人口,对于朝廷来说,太重要了。
在如今大唐制度下,并不是所有人口对于大唐来说都是人口,只有那些课户课丁,才是真正朝廷的根基。
不入户籍的逃户,对于朝廷来说不纳租赋不服役,对朝廷无任何益处。
“长孙公,清查出隐户容易,但如何将他们转变为国家的课户课丁却难。如果仅仅是把他们名记登记上官方户籍,那其实根本不是解决之道。”
一个隐户,原本或在山林里垦荒自种,或是佃种地主田地,或是做工,勉强生活,现在一旦成为户籍课丁,就必须得面临赋役问题。
“要么朝廷给这些括户入籍百姓田地,要么减免赋役。”
长孙无忌皱眉,隐户的最大问题,其实就是田地不足均,才导致的,现在反过来入籍,朝廷也还是变不出田地来啊。
“各地州县寺观年后会全面整顿,应当能整顿出不少田地来吧?”长孙无忌问。
“寺观田产确实会不少,但对于两百万户新增人口来说,不过九牛一毛而已,远远不够。”
况且,这些寺庙田产,也不可能全到的了百姓手里,皇家、官府、权贵们都要扒皮层,就如长安这的情况一下,最后拿出来给百姓的也就四成。
两百万人口,就算一户一丁,一丁百亩,那也需要至少两百万顷地。
这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百姓因无地却要承担极重的赋役,于是逃隐,而现在朝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