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平安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殿下,属下稍候就去办。”郑洽禀报完,朱恒提出了让建文皇帝御驾亲征的建议,甫一提出众人皆议论纷纷。
“如今我军气势正如日中天,若能让陛下御驾亲征必然会使士气更涨一截,而此时伪朝接连遇挫,此举定能让沿路守军军心动摇,望风而降。”
朱恒觉得能够减少去南京路上的耽搁和兵力损失是极为重要的。“不可,陛下年事已高,实在不宜亲自上前阵督战,万一有虞恐国将不宁。”
发言的是一名建文老臣,作为建文老臣当然不赞同这个法子,万一建文没了,那他们所处的地位就很尴尬了,他们很多人都无功无劳,能在今天位子上都是建文给的。
与张宁的母系妻系以及汉王系官员不同,他们要不是有功劳在身要不就是带资入股,他们可以不在乎建文的死活。张宁心里盘算这事的合理性,说建文年事已高他不以为然建文才五十多岁哪里高了。
台下诸臣纷纷发表自己意见都觉得这事可行,战败了怎么都难逃一死,死在前线和王宫没什么本质区别。
于是这件事最后的关键就落在郑洽身上,他是建文老臣的首领,如果他同意了,别人也不好反驳什么,他不同意建文肯定也会着重考虑他的意见的。
郑洽当然也知道自己是问题的关键,他也想了很久,权衡利弊最终被刚才张宁的排兵布阵的从容打动,他觉得有湘王在应该不会输,保住建文也应该不是问题。
到时候拿下南京论功行赏皇帝定然是首功,届时建文麾下诸臣身份也会随之水涨船高。“臣也觉得陛下御驾亲征定会旗开得胜。”众人见郑洽都同意了,有的叹了口气,有的眉开眼笑便也不再复议。
紧接着张宁留下一中军中武将,他要开始给他们讲解抛物线和重力加速度的一众知识。“为了让我军的火炮百发百中,我必须要给在座诸位讲解其中原理只有这样才能让你们更好的指导将士们在战场上灵活运用。”
张宁没有直接讲结论多远需要多少角度起射炮弹,而且他也不知道,这是要根据每个炮弹的质量初设速度进行精确计算的,他在案上放置一张长纸随便举个例子开始给各武将讲解如何分解速度,如何通过改变出射角,从改变炮弹落点,从而达到百发百中的效果。
最后还把正切值讲给各位听,通过炮弹口子抬高的距离来决定角度。(高中物理知识忘光了,讲错了莫怪)最后直到天黑终于勉强让大部分人都听懂,并且让他们回去之后相互讨教,改天亲自去营中训练。
宣德三年,建文三十二年六月十五的早上,朝阳从远处的武昌城墙上冉冉升起,一时间万道光霞从朝阳射向位于武昌城中轴线上楚王宫的正殿皇恩殿上。
温柔的阳光从一扇扇殿门射入,隐约可以看到空气中飘荡的微尘。皇恩殿上的小太监会同宫女一一地把大殿上火烛熄灭,哪怕贵为皇族的殿堂,浪费也是可耻的。她们低着头,蹑手蹑脚地动作,生怕惊动了正在大殿中的湘王殿下和皇帝陛下。
楚王宫的皇恩殿级别很高,仅次于皇帝的太极殿和太子的银英殿。作为东躲西藏几十年的建文皇帝行宫一点也不委屈,这得益于饿怕肚子的太祖皇帝实行的分封制。
虽然靖难之后王爷们在兵权和治权上的一削再削,所谓的藩国已经名存实亡,王爷们再也无法越过地方政府管理自己的封地,甚至不能出城,失去自由。
但是仍然可以在生活上,比如王府的住所规格上享受很高的待遇。自从建文皇帝入主楚王宫后,每逢初一十五的正朔大朝更像是走过场,绝大部分的公务都已经被内阁处理完毕,而建文皇帝更像是书上所说的垂拱而治,所有的奏章都是清一色的准奏。
但是这并不妨碍文武们享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快感。所以也从来没有人会多事或者抱怨早朝这多此一举的设置。张宁虽然几乎不去,但是也不反对这种凝聚人心,显示自己是正统朝廷,而非流匪的做法。
可是今天的早朝很特别,与以往不一样的是,很少早朝的湘王殿下到场了,而且从一开始就和建文皇帝两人单独地坐在大殿中。文武百官屏息静气地立在皇恩殿的门檐两边,竖起耳朵听着大殿里湘王和皇帝的对话。说是对话,确切地说是张宁在说,建文在听。张宁本来就是现代人,也不讲什么君臣对奏的格调,他穿着笔挺的海军制服,腰上甚至还配着宝石短剑,坐在建文钦赐的椅子上,也不像那些被恩赐坐下的官员只坐一半屁股的虚伪表现,而是坐得很直,双手抱着宽沿铁盔放在膝盖上侃侃而谈
&... -->>
“是,殿下,属下稍候就去办。”郑洽禀报完,朱恒提出了让建文皇帝御驾亲征的建议,甫一提出众人皆议论纷纷。
“如今我军气势正如日中天,若能让陛下御驾亲征必然会使士气更涨一截,而此时伪朝接连遇挫,此举定能让沿路守军军心动摇,望风而降。”
朱恒觉得能够减少去南京路上的耽搁和兵力损失是极为重要的。“不可,陛下年事已高,实在不宜亲自上前阵督战,万一有虞恐国将不宁。”
发言的是一名建文老臣,作为建文老臣当然不赞同这个法子,万一建文没了,那他们所处的地位就很尴尬了,他们很多人都无功无劳,能在今天位子上都是建文给的。
与张宁的母系妻系以及汉王系官员不同,他们要不是有功劳在身要不就是带资入股,他们可以不在乎建文的死活。张宁心里盘算这事的合理性,说建文年事已高他不以为然建文才五十多岁哪里高了。
台下诸臣纷纷发表自己意见都觉得这事可行,战败了怎么都难逃一死,死在前线和王宫没什么本质区别。
于是这件事最后的关键就落在郑洽身上,他是建文老臣的首领,如果他同意了,别人也不好反驳什么,他不同意建文肯定也会着重考虑他的意见的。
郑洽当然也知道自己是问题的关键,他也想了很久,权衡利弊最终被刚才张宁的排兵布阵的从容打动,他觉得有湘王在应该不会输,保住建文也应该不是问题。
到时候拿下南京论功行赏皇帝定然是首功,届时建文麾下诸臣身份也会随之水涨船高。“臣也觉得陛下御驾亲征定会旗开得胜。”众人见郑洽都同意了,有的叹了口气,有的眉开眼笑便也不再复议。
紧接着张宁留下一中军中武将,他要开始给他们讲解抛物线和重力加速度的一众知识。“为了让我军的火炮百发百中,我必须要给在座诸位讲解其中原理只有这样才能让你们更好的指导将士们在战场上灵活运用。”
张宁没有直接讲结论多远需要多少角度起射炮弹,而且他也不知道,这是要根据每个炮弹的质量初设速度进行精确计算的,他在案上放置一张长纸随便举个例子开始给各武将讲解如何分解速度,如何通过改变出射角,从改变炮弹落点,从而达到百发百中的效果。
最后还把正切值讲给各位听,通过炮弹口子抬高的距离来决定角度。(高中物理知识忘光了,讲错了莫怪)最后直到天黑终于勉强让大部分人都听懂,并且让他们回去之后相互讨教,改天亲自去营中训练。
宣德三年,建文三十二年六月十五的早上,朝阳从远处的武昌城墙上冉冉升起,一时间万道光霞从朝阳射向位于武昌城中轴线上楚王宫的正殿皇恩殿上。
温柔的阳光从一扇扇殿门射入,隐约可以看到空气中飘荡的微尘。皇恩殿上的小太监会同宫女一一地把大殿上火烛熄灭,哪怕贵为皇族的殿堂,浪费也是可耻的。她们低着头,蹑手蹑脚地动作,生怕惊动了正在大殿中的湘王殿下和皇帝陛下。
楚王宫的皇恩殿级别很高,仅次于皇帝的太极殿和太子的银英殿。作为东躲西藏几十年的建文皇帝行宫一点也不委屈,这得益于饿怕肚子的太祖皇帝实行的分封制。
虽然靖难之后王爷们在兵权和治权上的一削再削,所谓的藩国已经名存实亡,王爷们再也无法越过地方政府管理自己的封地,甚至不能出城,失去自由。
但是仍然可以在生活上,比如王府的住所规格上享受很高的待遇。自从建文皇帝入主楚王宫后,每逢初一十五的正朔大朝更像是走过场,绝大部分的公务都已经被内阁处理完毕,而建文皇帝更像是书上所说的垂拱而治,所有的奏章都是清一色的准奏。
但是这并不妨碍文武们享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快感。所以也从来没有人会多事或者抱怨早朝这多此一举的设置。张宁虽然几乎不去,但是也不反对这种凝聚人心,显示自己是正统朝廷,而非流匪的做法。
可是今天的早朝很特别,与以往不一样的是,很少早朝的湘王殿下到场了,而且从一开始就和建文皇帝两人单独地坐在大殿中。文武百官屏息静气地立在皇恩殿的门檐两边,竖起耳朵听着大殿里湘王和皇帝的对话。说是对话,确切地说是张宁在说,建文在听。张宁本来就是现代人,也不讲什么君臣对奏的格调,他穿着笔挺的海军制服,腰上甚至还配着宝石短剑,坐在建文钦赐的椅子上,也不像那些被恩赐坐下的官员只坐一半屁股的虚伪表现,而是坐得很直,双手抱着宽沿铁盔放在膝盖上侃侃而谈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