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三国第一强兵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尽管公孙瓒一笑置之,袁术全未留意,陶谦转圜的也很合理,王羽的行为之中,也看不出什么玄机。但刘备认为,这里面一定有点说法。
原因很简单,王羽的行为不够自然。
袁术目中无人,公孙瓒为人豪爽,这两个人心机都不算多;陶谦久经世故,但总体而言,也是个表里如一的人,他们不会花太多心思去琢磨一个人是否表里如一。
王羽的年纪,和他的事迹,都是很好的保护色,所以顺利瞒过了那几个人,但他瞒不过刘备。
从第一眼看见王羽开始,刘备就知道,王羽和他是同一类人。
忠诚是说给人听的,直率是做给人看的,胸怀大志者,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无论做什么,都是在将事情,朝着于己有利的方向推进,至少主观上如此。
王羽的具体想法,刘备无从估量,但自刺董开始,王羽做的每件事,无不名利双收。
刺董不用说,见识过王羽枪挑华雄,在万军之中纵横捭阖的威风后,就王羽的武艺,刘备再次向两位义弟确认了一次。
这一次,关、张的评价,比虎牢之战前又高出了一筹。
关羽的说法是:他战前的提议,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他只是个无名小卒,华雄多少会有些轻敌,借马速突袭的可行性很高。而王羽早已名震司隶州,华雄也是沙场宿将,就算在盛怒之下,也不会真的轻敌。
临阵之际,关羽看得很清楚,华雄临敌的那一刀,并不是随手而挥,王羽马速骤升的时候,华雄也在第一时间发现危险,采取了应变措施。只是王羽的枪势太快,他没能防住。
张飞的说法更直白些,他说:“鹏举兄弟的武艺,就是遇强越强的那种类型,就算俺自己,不全神贯注的话,只要稍有疏忽,怕是也要糟糕。”
总之,刘备很确定,只要王羽想杀董卓,董卓就已经是冢中枯骨了,董卓还活着的唯一理由,就是王羽没有杀意!
董卓若死了,哪里还有他后面这一连串的胜利?哪里轮得到他扬名天下?让他受到这般追捧看重?
越是深思,刘备越觉得王羽深不可测,这少年行事看似冲动莽撞,实际上,他的计划一环扣一环,从来就没出过错,也没吃过亏。
请战之举,看似得罪了公孙瓒,结果他藏了一手送粮的妙棋;送粮看似不划算,可先得了宝马,再收获公孙瓒的友谊,却一点都不亏。
等到在虎牢关一开打,刘备更是恍然大悟。
王羽把自家最精锐的人马全都留在老爹那里,跟运粮的郡兵汇合后,又遣了四五百精锐回去。此举看似出于孝心,实则是在保存实力,他老早就打定了主意,要借公孙瓒的力,成就他自己的名!
要是没那批粮草,公孙瓒会这么帮他?不争功,不借刀杀人就不错了!
只出了一人之力,结果却是这场大捷的首功,这买卖,简直太划算了!
更让人叫绝的是,他竟然还把本钱捞回来了,敖仓的粮草虽然少了点,但也有差不多二十万斛。王羽手下这些郡兵也是要吃饭的,他一点亏都没吃,全是净赚的!
这还不算完,还有更绝的,王羽调遣精锐回酸枣,也不是无谓之举。他早就预料到了袁绍等人的反应,所以特意遣精锐去保护,而且在战后的第一时间,就派了信使回去,让王匡前来汇合。
滴水不漏!
便宜占足,风险全规避掉,若不是全程观摩,刘备打死也不会相信,这些事是出于一个弱冠少年的手笔。相比于这个整体策略,那些战术上的疑兵、斩将、乱阵等惊艳之策,统统不值一提。
刘备自忖也是有大志向之人,并且一直坚定不移的努力着。
起初之时,他手头的资源其实也不错。武有两位义弟,智有他自己,再加上他的人格魅力,以及宗室身份的加成,在中平元年就拥有数百精兵的他,本来应该大有作为才对。
实际上,他确实也立了不少战功,可是,这些功劳并没有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好处。
名声,在冀州,刘玄德之名算是小有影响力,运气好,捧到名士,人家会说一声:久仰。
官职,刘备做过不少官,但职位最高的,也就是个县令而已。
实力,开玩笑,一个小小县城,能养得起二位义弟和他自己,就已经老天保佑了,还谈什么养兵,他现在就是个光杆将军。
这些年,他一直想不通,人家都是越混越好,比如曹操、董卓,自己怎么就越混越差了呢?
见到王羽,并观摩了对方的行事后,他明白了,差距就在于他自己。
表面上看来,王羽的成功在于他的勇猛,但刘备知道,那是假象。王羽成功的秘诀,在于他很擅长借势,每次借势,他都能成功,然后更上层楼。
除了河阴行刺似乎出于偶然之外,孟津胜牛辅,借刀杀韩浩,借公孙瓒之力攻虎牢,王羽都是拿自身的勇武当幌子,借势破敌。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借势,借一次是运气,借两次就是眼光,三番五次的借,每次都能成功,这就是大智慧!
刘备混的这么不好,就是因为总是借不到势,或者借错势。
刚出道那会儿,他投奔的是恩师卢植,立的功劳不少,结果功劳还没兑现,卢植就倒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功劳自然是白立了,一切只能重头再来。
后来大将军何进上位,跟十常侍起了争端,刘备再一次把握了机会,搭上了出京募兵的府掾毌丘毅的线,一起去了丹阳,又立了不少功劳。
结果毌丘毅刚回到洛阳,十常侍之乱就爆发了,何进,毌丘毅先后死于大乱,刘备的功劳又打了水漂,只给他换来一个高唐县令的官职。
再后来,刘备在公孙瓒和刘虞之间做出了选择,他觉得自己跟公孙瓒的关系更近,结果刘虞在幽州大占上风,把公孙瓒压得难以立足。
不比不知道,一比就知道差距了。看看王羽,再看看自己,刘备觉得自己这几十年算是白活了。
朝悟道,夕可死,认识到问题,就比瞎摸索强,刘备倒也没什么气馁之心。乱世方见端详,今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不过,对王羽,他比之前更加关注了。
... -->>
尽管公孙瓒一笑置之,袁术全未留意,陶谦转圜的也很合理,王羽的行为之中,也看不出什么玄机。但刘备认为,这里面一定有点说法。
原因很简单,王羽的行为不够自然。
袁术目中无人,公孙瓒为人豪爽,这两个人心机都不算多;陶谦久经世故,但总体而言,也是个表里如一的人,他们不会花太多心思去琢磨一个人是否表里如一。
王羽的年纪,和他的事迹,都是很好的保护色,所以顺利瞒过了那几个人,但他瞒不过刘备。
从第一眼看见王羽开始,刘备就知道,王羽和他是同一类人。
忠诚是说给人听的,直率是做给人看的,胸怀大志者,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无论做什么,都是在将事情,朝着于己有利的方向推进,至少主观上如此。
王羽的具体想法,刘备无从估量,但自刺董开始,王羽做的每件事,无不名利双收。
刺董不用说,见识过王羽枪挑华雄,在万军之中纵横捭阖的威风后,就王羽的武艺,刘备再次向两位义弟确认了一次。
这一次,关、张的评价,比虎牢之战前又高出了一筹。
关羽的说法是:他战前的提议,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他只是个无名小卒,华雄多少会有些轻敌,借马速突袭的可行性很高。而王羽早已名震司隶州,华雄也是沙场宿将,就算在盛怒之下,也不会真的轻敌。
临阵之际,关羽看得很清楚,华雄临敌的那一刀,并不是随手而挥,王羽马速骤升的时候,华雄也在第一时间发现危险,采取了应变措施。只是王羽的枪势太快,他没能防住。
张飞的说法更直白些,他说:“鹏举兄弟的武艺,就是遇强越强的那种类型,就算俺自己,不全神贯注的话,只要稍有疏忽,怕是也要糟糕。”
总之,刘备很确定,只要王羽想杀董卓,董卓就已经是冢中枯骨了,董卓还活着的唯一理由,就是王羽没有杀意!
董卓若死了,哪里还有他后面这一连串的胜利?哪里轮得到他扬名天下?让他受到这般追捧看重?
越是深思,刘备越觉得王羽深不可测,这少年行事看似冲动莽撞,实际上,他的计划一环扣一环,从来就没出过错,也没吃过亏。
请战之举,看似得罪了公孙瓒,结果他藏了一手送粮的妙棋;送粮看似不划算,可先得了宝马,再收获公孙瓒的友谊,却一点都不亏。
等到在虎牢关一开打,刘备更是恍然大悟。
王羽把自家最精锐的人马全都留在老爹那里,跟运粮的郡兵汇合后,又遣了四五百精锐回去。此举看似出于孝心,实则是在保存实力,他老早就打定了主意,要借公孙瓒的力,成就他自己的名!
要是没那批粮草,公孙瓒会这么帮他?不争功,不借刀杀人就不错了!
只出了一人之力,结果却是这场大捷的首功,这买卖,简直太划算了!
更让人叫绝的是,他竟然还把本钱捞回来了,敖仓的粮草虽然少了点,但也有差不多二十万斛。王羽手下这些郡兵也是要吃饭的,他一点亏都没吃,全是净赚的!
这还不算完,还有更绝的,王羽调遣精锐回酸枣,也不是无谓之举。他早就预料到了袁绍等人的反应,所以特意遣精锐去保护,而且在战后的第一时间,就派了信使回去,让王匡前来汇合。
滴水不漏!
便宜占足,风险全规避掉,若不是全程观摩,刘备打死也不会相信,这些事是出于一个弱冠少年的手笔。相比于这个整体策略,那些战术上的疑兵、斩将、乱阵等惊艳之策,统统不值一提。
刘备自忖也是有大志向之人,并且一直坚定不移的努力着。
起初之时,他手头的资源其实也不错。武有两位义弟,智有他自己,再加上他的人格魅力,以及宗室身份的加成,在中平元年就拥有数百精兵的他,本来应该大有作为才对。
实际上,他确实也立了不少战功,可是,这些功劳并没有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好处。
名声,在冀州,刘玄德之名算是小有影响力,运气好,捧到名士,人家会说一声:久仰。
官职,刘备做过不少官,但职位最高的,也就是个县令而已。
实力,开玩笑,一个小小县城,能养得起二位义弟和他自己,就已经老天保佑了,还谈什么养兵,他现在就是个光杆将军。
这些年,他一直想不通,人家都是越混越好,比如曹操、董卓,自己怎么就越混越差了呢?
见到王羽,并观摩了对方的行事后,他明白了,差距就在于他自己。
表面上看来,王羽的成功在于他的勇猛,但刘备知道,那是假象。王羽成功的秘诀,在于他很擅长借势,每次借势,他都能成功,然后更上层楼。
除了河阴行刺似乎出于偶然之外,孟津胜牛辅,借刀杀韩浩,借公孙瓒之力攻虎牢,王羽都是拿自身的勇武当幌子,借势破敌。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借势,借一次是运气,借两次就是眼光,三番五次的借,每次都能成功,这就是大智慧!
刘备混的这么不好,就是因为总是借不到势,或者借错势。
刚出道那会儿,他投奔的是恩师卢植,立的功劳不少,结果功劳还没兑现,卢植就倒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功劳自然是白立了,一切只能重头再来。
后来大将军何进上位,跟十常侍起了争端,刘备再一次把握了机会,搭上了出京募兵的府掾毌丘毅的线,一起去了丹阳,又立了不少功劳。
结果毌丘毅刚回到洛阳,十常侍之乱就爆发了,何进,毌丘毅先后死于大乱,刘备的功劳又打了水漂,只给他换来一个高唐县令的官职。
再后来,刘备在公孙瓒和刘虞之间做出了选择,他觉得自己跟公孙瓒的关系更近,结果刘虞在幽州大占上风,把公孙瓒压得难以立足。
不比不知道,一比就知道差距了。看看王羽,再看看自己,刘备觉得自己这几十年算是白活了。
朝悟道,夕可死,认识到问题,就比瞎摸索强,刘备倒也没什么气馁之心。乱世方见端详,今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不过,对王羽,他比之前更加关注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